

八十年代末期的时候物质方面已经算是很丰富了,副食品方面基本是想吃啥就有啥了,我们家住的宿舍里面有一个家属委员会饭店,两家个人开的小卖部,家委会饭店经营一日三餐,连早餐都非常丰富,馅饼,油条,鞋底,茶蛋,大米粥,小米粥,填沫(添,这才是青岛老添沫的真正叫法,为啥?调好味的玉米面粥熬了一大锅,不断的往锅里添加菠菜,苔菜等小青菜,青菜放早了就泡烂了,现添加新鲜青菜的添沫喝起来口感那才叫正宗,现在市场上卖的哪叫添沫,简直就是一锅烂菜叶汤。),豆浆,小咸菜,特别是鸡丝混沌那绝对是一流,早上吃根油条来碗混沌绝对吃的舒舒服服。
家委饭店的中餐和晚餐非常火爆,基本都是冲着他家新鲜纯正不掺假散啤去的,每天中午11点以前青岛啤酒厂专门运输散啤的东风啤酒罐就会准时把刚出厂的新鲜啤酒送来,新鲜的啤酒会送管道直接送进家委饭店的啤酒罐内,八十年代末期的时候饭店和一些大一点的小卖部啤酒罐就已经配备加气设备和制冷保鲜设备了,所以打出来的啤酒口感绝对棒。一些小卖部也有卖散啤的,但多数是卖炮弹那种铝皮罐的,再后来塑料桶的也出来了,那是后话了。
家委饭店的火爆不仅仅是啤酒好,他家的菜也是绝对杠杠的,那个年代很多家里来客人了都会去炒两个菜拿回家,都是连盘子拿回家,大家彼此都认识,过后都会把盘子刷干净了送回去。
当年还有一道经典菜,现在的饭店里已经见不到了,葱烧茄参,这个菜真好,口感杠杠的,很奇怪,现在茄参很少见了。
想到哪说到哪,补充一点,家委饭店早餐的油条非常好吃,那才叫油条,那个年代的油条很少有现炸的,这个不接受任何抬杠,家委饭店的师傅们都是三四点钟就开始工作了,那油条炸的可不是一点点,茶几子大小的竹筐都是十几筐,几十筐炸,炸好后一筐筐码放整齐各个早餐供应点来取,那个年代卖油条不过称,每斤20根,数着卖,光用钱不行,还得用粮票,一斤油条一斤粮票。
那个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们是这个家委饭店的常客,自动AA,为什么说是自动AA,这得益于家委饭店的结账流程,每个人想吃什么先交钱开票,然后到取餐窗口凭票取餐,所以,小伙伴们来了之后一般都是先看看先到的人都点了什么菜然后自己再去点其他菜,别点重了,啤酒票一般都是提前买好了,每个人兜里常年都有几张,蓝边大碗,谁碗里的啤酒喝完了自己拿着碗去窗口打酒。窗口打酒的速度非常快,到了饭点啤酒都是提前从大罐里倒到一口缸里,碗端过来一舀子就打满了,绝对秒打,否则根本不赶趟,全是啤酒沫。
那些年我家来客人比较多,基本都是来找我父亲的,南来的北王的全国各地哪里的都有,关系好的,感情比较深的的,我父亲基本都请到家里吃饭,一般都是从家委饭店点几个菜,简单,省事,便宜,关键是客人吃的心理非常舒坦,非常有面子。
家委饭店的生意为啥火爆?好吃,便宜,绝对的经济实惠。
离家委饭店不远大约最多100米处就是家属院的澡堂子,澡堂子很大,里面有三个大泡澡池,一个高温池,两个普通温度的池子,泡完澡就去淋浴区冲澡,澡堂子一进门是更衣区大概有一百多个更衣橱,本单位职工洗澡都是免费的,每个月都发澡票,根本用不完,单位运输车队的那一大帮师傅们下了班经常先去泡澡,洗完澡后一些好喝点酒的就直接到家委饭店开喝了,喝舒服了再回家,那个年代车队的司机师傅们手里都有钱,都在外面干私活挣外快,他们家家生活的都很滋润,所以他们点菜都点好菜,葱爆羊肉,溜肚片,辣大肠,葱烧茄参,卤肉拼盘,海杂拌,筋头巴脑的酱牛肉,啥好吃点啥,他们不差钱。
运输队的师傅们我都认识,我刚拿到驾驶证的时候在车队跟俺师傅实习过,所以车队的师傅们那我都当孩子一样,有时在家委饭店吃饭碰见都会喊我过去一块吃,我如果跟小伙伴们一块不方便过去他们一般就会给我们送过个菜来。当然了,我对这些老师傅们也是非常的尊重,而且我基本都是叔叔大爷的叫,那个时候我每天下班回家后基本就把单位的五十铃大头车放下不动了,如果有事出门我就骑摩托车,我喜欢骑摩托车,我家里有个崭新的雅马哈125,那个年代有个雅马哈125骑着那是相当的拉风,所以下班回家后我一般情况下不再开车出门了。我跟师傅们都住在一个宿舍里,他们运输队的车都是些大型货车,用起来不方便,所以谁家里有个事要用用车很多师傅都借我的大头车用,我这个车用起来方便一些,我都是把车钥匙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开。
运输车队的大货车常年往全国各地运送设备,设备送到目的地后都是空车返回,谁空车返回?傻呀!那个时候还没有配货市场,那是后来才有的,我当年就跟着我师父整天跑长途,货物送到后我们就会在当地市,县中心区域找一家大型旅社,有停放大货车停车场的那种,类似青岛当年的交通旅社,到了旅社开好房间到停车场把车停好后我们就会把提前准备好的一块牌子放到挡风玻璃上,牌子上写着“山东青岛方向”然后再夹张写有房间号的纸条就行了,货主会自动到房间找我们,我和我师父一般都会找好房间住,在旅社附近找好饭店,什么好吃点什么,一般我们在旅社最多呆个两三天就会等到山东青岛方向的货源。那个年代所有的大货车司机都这么干,都赚得盆满钵满,记得那一年我跟着师傅送设备去广州,回来时在广州的省军区第一招待所配了一车到青岛的货,整整十二吨瓷砖,严重超载,好在我们的东风卡车是新车,撑得住,我记得那一趟的运费是8000元,哈哈,我是徒弟,屁毛没有,不过在广州逛了两天师傅给我和我爸妈买了一些衣服和皮鞋,这些师傅花了不少钱,那个年代广州的服装鞋帽还是很时髦的。
我的车技就是那个时候跟着俺师傅跑长途练出来的,无论多远的长途,俺师傅几乎就不怎么开车,都是我开,他在旁边坐着手把手的教我,时时刻刻帮我盯着路况,我稍有犯错他就跟训孙子一样的呵斥我,路上扎轮胎了都是我换轮胎,装上货后盖篷布拆篷布,绳子捆扎都是我干,那时候我才十五六岁,纯孩子一个,我学徒的时候我真吃了些苦。所以,后来我开那个五十铃大头车在我手里简直就跟我的个玩具似得,早就经过千锤百炼了。我17岁那年,也就是1990年我当兵那一年,接兵干部按惯例逐户家访,到我家来家访的是当时的接兵团团长和一个参谋,我开着五十铃大头车跟俺爹到他们住的宾馆接的他们,因为他们住的宾馆离我家挺远,我开习惯了,一路上开得飞快,接兵团长和那个参谋惊呆了,俺爹告诉他们我14岁就学车了,他们都愣了,要来我的驾驶证翻过来覆过去的看。
哈哈,好,我一定开个饭店,哪怕是个小饭馆我都会把一些传统老菜再发扬光大。
在招待所吃过早餐后我和我父亲就到他们房间聊了聊天,在我父亲的极力挽留下,团长答应从原来住的宾馆搬到招待所住,一直到所有入伍新兵在火车站集体登车出发,他们一共在招待所住了接近一个月,这期间团长的出行都是我开着五十铃进行服务,人多的时候我的五十铃大头车坐不下我就开着我父亲单位的一辆丰田海狮面包车,这辆海狮面包这期间基本就停在招待所备用,我一直陪着一起在招待所住,那段时间他们过得很开心,招待所餐厅和家委饭店的饭早吃够了,白天他们工作忙完了我就开车拉着他们到处吃,什么春和楼,红房子,劈柴院,沧口锅贴,沧口振华路饭店的鸡丝混沌,四方路新疆人烤羊肉,台东威海路的羊汤,四方兴隆路的羊汤,特别是劈柴院和威海路上的涮羊肉,涮海鲜铜火锅,他们是真吃服了。
明天继续写
当年我们那批新兵还有黄岛和胶南的,这两个地方征的新兵三百人,所以这期间我经常拉着团长去胶南,黄岛,这两个地方都有我们的接兵干部在当地工作,这三百名新兵最后也是由当地武装部安排车辆从黄岛坐轮渡送到青岛火车站集结登车的。
新兵们在火车站出发的那一天来送行的家属们和新兵们在站台上都有说有笑的家长们的嘱托,孩子们的坚决保证。那气氛是相当的热烈,突然几声哨响,全体上车了,上车后靠站台一侧的窗户很快都被新兵们打开了,新兵们从窗户上伸出头来继续与家人们有说有笑的交谈着,过了大概二十分钟吧,突然咣当一声,火车开了,车厢内的新兵,站台上的爸妈及亲属们刚才还欢声笑语的,随着火车的突然开动瞬间大哭起来,送行的家人们一边哭一边挥着手跟着缓缓开启的列车奔跑,这个时候车厢内的接兵干部已经下命令关闭车窗了。
火车开了,载着对部队满怀憧憬的我们就这么离开了家乡奔赴了军营,火车是那种绿皮车,跑起来咣当咣当那种,时速最快也就能跑60公里,记得好像每节车厢厕所背面都有一个烧开水的小茶炉,这玩意是烧煤的,列车员得按时过去加煤才行,每节车厢都有一名列车员,车厢尽头有一间专门的乘务员室,列车员没事的时候就会呆在里面呢休息。
蚌埠离合肥很近,不到二百公里,火车很快就到了,火车进入站台还没停稳我们就看到在站台上停了一大溜的军车,都是那种带帆布大蓬的解放军用卡车,一辆接一辆的整齐排列着,不用说,这就是来接新兵的车队,我们下车后在站台上整队,点名,报数后,接兵团长向来车站接我们的省总队参谋长敬礼,报告,请指示后,总队参谋长下达了全体登车等命令,参谋长的命令非常简短,没有半点拖泥带水,就四个字:全体等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