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部队后的一个科目是叠被子,这个叠被子整整联系了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啥也不干,就是全团新兵在操场上连叠被子,班长手把手的教,排长,连长来回的巡查,看到谁叠的不好上去就是一脚,绝不惯毛病!
来部队后的第一顿饭算是吃过了,还是非常不错的,特别是从胶南黄岛来的那些农村兵,他们更是感觉部队的伙食好极了,第二天早晨的早餐更让我们见识到了部队的早餐,一盆肉丝辣椒炒雪里红咸菜,一盆一卤鲜腌小青菜,一盆尖椒炒鸡蛋,一盆炒豆芽,还有一个盆里装的是煮鸡蛋,随便吃,大米粥,馒头,炸馒头片。这个早餐怎么样?天天如此,而且天天换花样。后来才知道部队上的早餐为什么这么丰富,白天的训练强度太大了。
发在这里可惜了,整理一下,这不就是一部纪实小说嘛!

在我们进入礼堂之前以班为单位的各个就餐区内已经摆好了饭菜,没有桌子,没有椅子,所有的饭菜都释放到地上的,吃饭的时候所有人都是围在一起蹲着吃,连新兵团首长都一样,每顿饭四个菜一个汤,主食是米饭,馒头,这是我们进入部队的第一顿饭,每个班四盆菜,就是那种黄色的搪瓷盆,一盆五花肉黄豆芽炖粉条,一盆红烧肉(这个菜与排骨是互换的,每天轮流吃),一盆尖椒炒豆腐干,这个菜好吃,我非常喜欢吃,还有一盆红烧鱼块,就是鲤鱼鲢鱼啥的切成大块过油炸过后再红烧,说实话这鱼做的味道还是相当不错的,我喜欢。主食是米饭馒头,汤都是青菜汤,安徽那边都喜欢喝青菜汤,还放辣椒。
我们到达教导大队的时候是下午两点多钟,到达后我们就分连分排分班,分好后就带着各自的行李去各自所属的班排宿舍,进宿舍前所求的个人物品全部被统一集中到每个连的保管室集中存放,新兵训练期间无特殊情况个人物品一律不准动,因为部队啥都有,啥也不缺。
我的眼睛已经花的很厉害了,实力非常模糊,所以我写的东西错别字会很多,我也不去校正了,大家从和着看吧
到了教导大队后,我们被分配到各自的连队里,每个班十个人,加一个班长共十一人,班长都是教导大队的首批干部学员,肩上都挂着红色的军校学院肩章,我们的班长是安徽兵,在来教大提干前是六安县中队的一名优秀班长,军事素质绝对过硬,这个我后面会单独讲,每个班一间宿舍,大概有四十个平方吧,一进宿舍门,冲着的就是一个大通铺,就像农村土炕那种,全班除班长外十个人,有九个人睡在大通铺上,房间们的两侧一左一右各有两张木质单人军用床,一进门的右侧那张床是班长的,左侧那张床是从新兵里挑选出来的副班长的,也就是我的床,我被任命为副班长了。
车队浩浩荡荡的从火车站车发后大约跑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了合肥市郊区的肥西县二十埠,这里是妥妥的农村,村里的老百姓住的房子你们绝对在抗战的影视剧里见到过,黄泥土的坯房,茅草的屋顶,那一年给省总队在这里划拨了很大一片土地在这里建了一个标准化的教导大队,教导大队其实就是省总队的专属军校,在那个年代,由总队政治部组织全省义务兵统考,考试合格的去教导大队培训一年,毕业后就提干了,就是武警部队少尉警衔的警官了,这个模式是根据北京总部的要求在全国展开实施的。这个教导大队那一年刚建成,所以,从此以后每年的新兵训练团就设在这里了,同时全省的汽车驾驶员训练大队也设在这里,这个汽训队规模不小,大概有四五十辆教练车吧,都是东风和解放军用卡车,去火车站接我们的车队就是汽训队的车。
还漏了几样,还有军用棉袄,棉裤,搪瓷水杯,搪瓷饭盆,军用铝制饭盒。
在这里我要说一下,别看来接新兵的车是解放军用卡车,但是每辆车的车厢只能装二十个新兵,多了根本装不下,为啥?
蚌埠离合肥很近,不到二百公里,火车很快就到了,火车进入站台还没停稳我们就看到在站台上停了一大溜的军车,都是那种带帆布大蓬的解放军用卡车,一辆接一辆的整齐排列着,不用说,这就是来接新兵的车队,我们下车后在站台上整队,点名,报数后,接兵团长向来车站接我们的省总队参谋长敬礼,报告,请指示后,总队参谋长下达了全体登车等命令,参谋长的命令非常简短,没有半点拖泥带水,就四个字:全体等车
火车开了,载着对部队满怀憧憬的我们就这么离开了家乡奔赴了军营,火车是那种绿皮车,跑起来咣当咣当那种,时速最快也就能跑60公里,记得好像每节车厢厕所背面都有一个烧开水的小茶炉,这玩意是烧煤的,列车员得按时过去加煤才行,每节车厢都有一名列车员,车厢尽头有一间专门的乘务员室,列车员没事的时候就会呆在里面呢休息。
新兵们在火车站出发的那一天来送行的家属们和新兵们在站台上都有说有笑的家长们的嘱托,孩子们的坚决保证。那气氛是相当的热烈,突然几声哨响,全体上车了,上车后靠站台一侧的窗户很快都被新兵们打开了,新兵们从窗户上伸出头来继续与家人们有说有笑的交谈着,过了大概二十分钟吧,突然咣当一声,火车开了,车厢内的新兵,站台上的爸妈及亲属们刚才还欢声笑语的,随着火车的突然开动瞬间大哭起来,送行的家人们一边哭一边挥着手跟着缓缓开启的列车奔跑,这个时候车厢内的接兵干部已经下命令关闭车窗了。
当年我们那批新兵还有黄岛和胶南的,这两个地方征的新兵三百人,所以这期间我经常拉着团长去胶南,黄岛,这两个地方都有我们的接兵干部在当地工作,这三百名新兵最后也是由当地武装部安排车辆从黄岛坐轮渡送到青岛火车站集结登车的。
明天继续写
在招待所吃过早餐后我和我父亲就到他们房间聊了聊天,在我父亲的极力挽留下,团长答应从原来住的宾馆搬到招待所住,一直到所有入伍新兵在火车站集体登车出发,他们一共在招待所住了接近一个月,这期间团长的出行都是我开着五十铃进行服务,人多的时候我的五十铃大头车坐不下我就开着我父亲单位的一辆丰田海狮面包车,这辆海狮面包这期间基本就停在招待所备用,我一直陪着一起在招待所住,那段时间他们过得很开心,招待所餐厅和家委饭店的饭早吃够了,白天他们工作忙完了我就开车拉着他们到处吃,什么春和楼,红房子,劈柴院,沧口锅贴,沧口振华路饭店的鸡丝混沌,四方路新疆人烤羊肉,台东威海路的羊汤,四方兴隆路的羊汤,特别是劈柴院和威海路上的涮羊肉,涮海鲜铜火锅,他们是真吃服了。
我的车技就是那个时候跟着俺师傅跑长途练出来的,无论多远的长途,俺师傅几乎就不怎么开车,都是我开,他在旁边坐着手把手的教我,时时刻刻帮我盯着路况,我稍有犯错他就跟训孙子一样的呵斥我,路上扎轮胎了都是我换轮胎,装上货后盖篷布拆篷布,绳子捆扎都是我干,那时候我才十五六岁,纯孩子一个,我学徒的时候我真吃了些苦。所以,后来我开那个五十铃大头车在我手里简直就跟我的个玩具似得,早就经过千锤百炼了。我17岁那年,也就是1990年我当兵那一年,接兵干部按惯例逐户家访,到我家来家访的是当时的接兵团团长和一个参谋,我开着五十铃大头车跟俺爹到他们住的宾馆接的他们,因为他们住的宾馆离我家挺远,我开习惯了,一路上开得飞快,接兵团长和那个参谋惊呆了,俺爹告诉他们我14岁就学车了,他们都愣了,要来我的驾驶证翻过来覆过去的看。
大幕这开始写回忆录啦?

运输车队的大货车常年往全国各地运送设备,设备送到目的地后都是空车返回,谁空车返回?傻呀!那个时候还没有配货市场,那是后来才有的,我当年就跟着我师父整天跑长途,货物送到后我们就会在当地市,县中心区域找一家大型旅社,有停放大货车停车场的那种,类似青岛当年的交通旅社,到了旅社开好房间到停车场把车停好后我们就会把提前准备好的一块牌子放到挡风玻璃上,牌子上写着“山东青岛方向”然后再夹张写有房间号的纸条就行了,货主会自动到房间找我们,我和我师父一般都会找好房间住,在旅社附近找好饭店,什么好吃点什么,一般我们在旅社最多呆个两三天就会等到山东青岛方向的货源。那个年代所有的大货车司机都这么干,都赚得盆满钵满,记得那一年我跟着师傅送设备去广州,回来时在广州的省军区第一招待所配了一车到青岛的货,整整十二吨瓷砖,严重超载,好在我们的东风卡车是新车,撑得住,我记得那一趟的运费是8000元,哈哈,我是徒弟,屁毛没有,不过在广州逛了两天师傅给我和我爸妈买了一些衣服和皮鞋,这些师傅花了不少钱,那个年代广州的服装鞋帽还是很时髦的。
运输队的师傅们我都认识,我刚拿到驾驶证的时候在车队跟俺师傅实习过,所以车队的师傅们那我都当孩子一样,有时在家委饭店吃饭碰见都会喊我过去一块吃,我如果跟小伙伴们一块不方便过去他们一般就会给我们送过个菜来。当然了,我对这些老师傅们也是非常的尊重,而且我基本都是叔叔大爷的叫,那个时候我每天下班回家后基本就把单位的五十铃大头车放下不动了,如果有事出门我就骑摩托车,我喜欢骑摩托车,我家里有个崭新的雅马哈125,那个年代有个雅马哈125骑着那是相当的拉风,所以下班回家后我一般情况下不再开车出门了。我跟师傅们都住在一个宿舍里,他们运输队的车都是些大型货车,用起来不方便,所以谁家里有个事要用用车很多师傅都借我的大头车用,我这个车用起来方便一些,我都是把车钥匙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