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第

译作“能够没有不同吗?”

人气:63555 回复:0

译作“能够没有不同吗?”

说明
    指瑕1,摘自《<岳阳楼记>注释商补》,作者李晓华,《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第4期。
    指瑕2、3,摘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指瑕》,作者付胜芳,《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刊》2018年09月。
    此瑕疵只是疑似——或许“不”。

指瑕1
    语文教材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岳阳楼记》,45页: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摘录
    课本注:“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得无,表推测。”
    此注对“得无异乎”的解释不够准确。按,“得无”是个复式虚词,常与“乎”等语气词配合,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表示测度语气,表示对提出的问题已经有一种估计,但还没有把握,希望对方加以证实。语气稍重的,可以译作“该不会”、“莫不是”,语气稍轻些,可译作“恐怕”、“也许”、“大概”等。课本采用的是这一种解释。“得无”还有另一种用法是,表示反诘,以反问的形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肯定,可以译作“能不”。联系下文,“淫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又是一种心情,说明“异”是确定的,可见这里的“得无”表示的是一种反诘的语气。故注释宜改作:“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够没有不同吗?得无,能不,表示反问。”

指瑕2
    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蝉》,109页(自然段前序数为笔者所加):

    8.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足的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9.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10.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11.这个刚得到自由的蝉,短期内还不十分强壮。在它的柔弱的身体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好好地沐浴阳光和空气。只用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摇摆在微风中,依然很脆弱,依然是绿色的。直到变成棕色,才同平常的蝉一样强壮了。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据了树枝,大概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它的皮飞去。空壳挂在树枝上,有时可达一两个月之久。
摘录 
    课文这四个自然段即第8至11自然段运用打比方、摹状貌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解说了爬出“地穴”的幼虫为蜕下身上的壳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前文第1至7自然段则主要写的是蝉怎样挖地穴。可见第1至11自然段有两层含义。所以原文第1至11自然段用“蝉的地穴”做小标题是不够准确的。第1至7自然段宜用“蝉的地穴”做小标题,第8至11自然段则宜用“蝉的幼虫”做小标题。这样文章的语义更明确,层次更分明。

指瑕3
    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58页: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摘录
    第一个句号应改为分号。
    其实,本段有两层含义:一是描写富春江静态美——“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足见江水的明静、清澈;二是描写富春江的动态美——作者运用两个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形容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激浪像骏马飞奔,真是动人心魂,气势不凡。所以这两层含义之间用句号隔是没错的。而第一层写水的清澈时,文章先从正面直接将水的清澈表现出来——“水皆缥碧”,然后再通过对水中“游鱼细石”都看得清清楚楚,侧面表现出水的清澈。所以,第一层正面和侧面描写水的清澈之间宜用分号隔开。这样可让语段的语义更明确,层次感更强。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
还没人打赏
2020-02-15 10:51:56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举报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青青岛教育社区欢迎您,请热爱论坛的【教师】朋友们加群276716411,认识一个圈子里的新朋友,一起聊聊天儿,说说话儿,还有精彩活动等着您

全部回复
回复此贴
用户名: 密 码: (已经输入0字节) *
 
 
打赏

金币:

评语:

可选评语:
  • 祝福……
  •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

顶部 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

用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