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但是缺失——新瑕疵11(四上《走月亮》)
说明
此瑕疵只是疑似——或许“不”。
标点
语文教材2019学年四年级上册《走月亮》,7页:
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浅析
第三个引号的后引号外似应有标点却缺失。
课文有三个引号:
第一个引号及标示的文字,“我”;
第二个引号及标示的文字,“月光闪闪的溪岸”;
第三个引号及标示的文字,“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第一个引号后的“我”,既是“牵着”的宾语也是“走过”的主语(阿妈也“走过”)。
第二个引号后用逗号点断,至此为第一个分句。
第三个引号的后引号外应用点号点断,因为第三个引号标示的文字只是第二个分句而非句子。
1.之所以说它是第二个分句而非句子,是因为在它前面的是第一个分句;因为它前面是分句,所以后面的它就不能独立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换言之,第二个分句若算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则第一个分句就不能独立存在——它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现在的它却被逗号点断。
第三个引号标示的文字既然是分句,那么,须有点号在其后引号外点断,无论这后引号内是什么标点:这毋庸置疑。
2.如果第三个引号的后引号外无须再用点号点断,那么,或者第三个引号标示的文字处于句首,又或者它前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再或者它的前引号前有冒号及相应的文字。
第三个引号后外用逗号较好,使它成为整段话的第二个分句,从而使第一、二个分句与最后带问号点断的第三个分句的意义联系更为紧密——要问的“画面”就是一、二分句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