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如何应对――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社戏》
课文
部编本2017学年八年级下册《社戏》,4页: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
质疑
“模胡”似欠妥。
浅析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清楚标示,“模糊”为推荐词形,“模胡”为非推荐词形。教材应使用前者而非后者。
如何处理教材中同音同义异形的词语的问题,教育部与国家语委有明确要求:
教育系统的公文、教材和教学辅助读物(含电子出版物)、教育报刊、教育影视字幕等,应执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新编教材应使用此规范中的推荐词形;现行教材再版时,应依据此规范作技术性修订;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教材,应对其中的非推荐词形加注说明其推荐词形。
教材既不修订,也不加注,视规范和指令为无物么?
初中语文教材部编本至今出版至八年级下册,前三册均选有鲁迅作品,且均“对其中的非推荐词形加注说明其推荐词形”,例:
1.[喝采]现在写作“喝彩”。
(八年级上册句子“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2.[那里]现在写作“哪里”。
(七年级下册句子“‘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
3.[拥肿]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现在写作“臃肿”。
(七年级上册句子“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可见,八年级下册与其他三册体例应一不一。
学生如果使用“mó・hu”时写出“模胡”而非“模糊”,老师应判对判错?
或曰,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已对“模胡”加注,故下册就省略了。
答曰,同为部编本,体例应一须一。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已对“那里”加注,而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复对“那里”加注。
不同年级不同体例,何乃太任性。
实际上,这篇课文在原文照录时也有对非推荐词形加注的,见第6页:
[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缥缈”。
(句子“又漂渺得像一座集仙山楼阁”。)
这篇课文类似的欠妥之处还有――见句子“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其中“宛转”,应为“婉转”,或应加注。《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新华词典》均视“婉转”为推荐词形。
语文教育,要让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规范的口头语和书面语,前者为普通话,后者若指向词形则为推荐词形。
建议
给“模胡”、“宛转”加注:
1.[模胡]不分明,不清楚。现在写作“模糊”。
2.[宛转](歌声、鸟呜声等)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