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第

青岛印象:从“碧海蓝天”到“碧海青山”的一点思考 永毅 姜毅

人气:3720 回复:1

青岛印象:从“碧海蓝天”到“碧海青山”的一点思考

永毅
姜毅
海文

康有为在青岛度过了他的晚年,他对青岛有段著名评价:“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句描述是青岛人自己总结的八个字,来概括青岛这座城市的全貌。如今已成为青岛的一张城市名片。无论是栈桥边的海风里,还是八大关的梧桐树下,这句口号都精准勾勒出城市的清新轮廓,让无数人对这座海滨之城心生向往,其传播价值与功劳毋庸置疑。
但静心细品,或许“红瓦绿树,碧海青山”更能妥贴诠释青岛的独特之美,且这份“完整”有实实在在的景观、地理特色与大众体验作为支撑。首先,“碧海”的澄澈本就与蓝天相映成趣——晴空下,青岛湾的海水泛着透亮的蓝,这份色彩本就是天光与海水交融的结果,“碧海”二字实则暗含了天的底色,无需再单独强调;而“青山”的加入,不仅让画面多了立体层次与自然厚重感,更精准贴合了青岛“山海城相融”的地理本真。
青岛的“山”从不是模糊的背景,而是融入城市肌理的核心景观。中国沿海最高峰崂山,主峰巨峰海拔1132.7米,山体直抵黄海之滨,站在太清宫远眺,能看见海浪拍击山岩、云雾缠绕峰顶的壮阔,“山海相连”的画面感远超单纯的“海天一线”;海域中,薛家岛三面环海,岛上大珠山、小珠山连绵起伏,春日里万亩杜鹃绽放在山巅,与碧蓝的灵山湾海水形成鲜明对比;即便是繁华市区,浮山也如一块“城市绿肺”横亘其间,山顶的观景台能将五四广场的灯光、奥帆中心的白帆与远处的黄海尽收眼底,山的苍翠与海的碧蓝在视野里无缝衔接。这些真实存在的“青山”,不是青岛的点缀,而是与“碧海”同等重要的城市标识。
对本地居民而言,“青山”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清晨的浮山脚下,总能看到晨练者沿着山海步道攀登,呼吸着山林间的清新空气,耳边是鸟鸣与远处的海浪声;周末的崂山景区,不少家庭会带着孩子沿仰口沙滩徒步,一边是松软的沙滩与湛蓝海水,一边是青翠的山体与错落的茶园,这种“一步见山海”的体验,是青岛人独有的生活记忆。而来自外地的游客,也常常被这份“山海交融”打动——社交媒体上,许多人分享“在崂山看海比在纯海滨景区更有层次感”“没想到青岛市区也能爬山看海,太惊喜了”的感受,足见“青山”早已成为游客认知青岛的重要标签。
更重要的是,“碧海青山”能传递出青岛更丰富的气质——它既有海滨城市的灵动,又有山地景观的沉稳;既有蓝色的开放包容,又有绿色的生机活力。相比之下,“碧海蓝天”的描述虽经典,却少了一份青岛独有的“山海相依”的辨识度。
用“红瓦绿树、碧海青山”来描述青岛城市的风貌特色,不仅塑造了独特的文化标识,更通过文旅融合,生态价值转化等路径,深刻影响青岛的经济发展。
若能将“碧海青山”这一定义进一步传递,或许能让更多人跳出“海滨城市只有海”的刻板印象。真正看见青岛“山在城中、城在海中、山海相拥”的鲜活全貌,为这座城市的形象增添更深刻、更独特的记忆点。
青岛凭借紅瓦绿树的历史建筑群和碧海青山的自然景观,形成国家5A级景区集群。将老街风貌与现代消费结合,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北方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样板。




1760188884

1760188884

1760188884

1760188884

1760188884

1760188884

1760188884

1760188884

1760188884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
还没人打赏
2025-10-10 17:06:05 来自 青岛新闻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举报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部回复
回复此贴
用户名: 密 码: (已经输入0字节) *
 
 
打赏

金币:

评语:

可选评语:
  • 祝福……
  •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

顶部 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

用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