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写作业,孩子就开始 “花样拖拉”😩:一会儿要喝水、上厕所,一会儿玩橡皮、发呆,原本半小时能完成的作业,硬是拖到半夜。家长在一旁急得上火,不停地催促,可孩子依旧磨磨蹭蹭,效率低下。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原因?又该怎么解决呢?
从心理学和教育方式角度剖析🧠,孩子拖拉磨蹭主要有三大成因:
●高压教育方式:家长过度严厉、频繁指责,让孩子在学习中充满压力和抵触情绪,用拖拉来无声反抗;
●孩子动力不足: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明确目标,不知道为什么而学,自然提不起劲,做事拖拖拉拉;
●抗挫折能力弱:遇到难题就退缩,害怕犯错被批评,选择用拖延来逃避困难,久而久之养成磨蹭的习惯。
想要帮助孩子告别拖拉,试试这两个实用策略:
1、表达感受,提前沟通:别一上来就指责孩子,而是用温和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 “看到你一直没开始写作业,妈妈有点担心,怕你太晚睡影响明天学习”。在开始写作业前,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把作业分成几个小任务,每个任务完成后休息一会儿,让孩子对学习有掌控感;
2、转变奖励方式,激发主动性:不要把奖励当成和孩子的交易,比如 “写完作业才给你买玩具”。可以尝试 “请教” 孩子,把孩子当成 “小老师”,例如 “这道题妈妈不太懂,你能教教我吗?” 让孩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主动投入学习 。
以真实案例来说:14 岁的男孩小航,在父母高压教育下,写作业总是拖拉。父母每天盯着他写作业,一出错就严厉批评,小航对学习越来越抵触,能拖就拖,成绩也不断下滑。后来,父母改变教育方式,不再一味指责,而是和小航耐心沟通,表达对他的关心。同时,经常向小航 “请教” 学习问题,让他当 “小老师” 讲解题目。慢慢地,小航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写作业不再拖拉,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告别拖拉磨蹭,孩子才能在成长路上 “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