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第

三伏天,跟着苏轼学学吃凉面

置顶

人气:6884 回复:8

“头伏饺子二伏面”,“翠缕冷淘”看坡仙。凉面,是人们盛夏尤其是三伏消暑的美食最爱。凉面最具高级感的吃法,也许是来一碗苏东坡创制的“翠缕冷淘”。在南宋陈元靓所编《事林广记·饮馐》中,“各色菜谱”首篇即“翠缕冷淘”,并将具体制作工艺命名为“坡仙法”。“槐蕊采新嫩者,研取自然汁,依常法搜面,倍加揉搦,然后薄捏缕切,以急火沦汤煮之,候熟,投冷水漉过,随意合汁浇供,味既甘美,色亦鲜翠,又且食之益人,此即坡仙法也。凡治面须硬,作熟搜深汤久煮。”①
简单地说,就是将鲜嫩的槐叶研磨取汁,和面团,揉软后擀薄,手捏成一条条下锅,煮熟过凉水捞出,再浇上汁。至于添加其他酱汁,《事林广记》中也有记录,亦可使用凉鸡汁、黄瓜丝、鸡丝、姜蒜酱油等调料配制。这种做法及呈现出的仪式感,很像山东凉面界的“扛把子”——有18种菜码之多的临清什香面“排场”。比什香面更豪横的,是“翠缕冷淘”的面条也是翠绿翠绿的,相当于用蔬菜汁面条搅拌什香面卤料。
什香面缘起于明代《金瓶梅》中的温面,后与大运河饮食文化中的捞面相结合,因清乾隆皇帝南巡途经临清时赐名而驰名。2016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 一碗面条史  就是一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史 
中国人吃面条的历史长达4000年之久。2002年,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喇家遗址发现的面条遗存,成为中华饮食文化起源研究的关键坐标。科学检测确认,挖掘现场倒扣的红陶碗内,保留着的长约50厘米、宽3毫米的条状物,系由粟(小米)与黍(黄米)混合制成,同时碗内还有残留肉类与花椒等调料。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面条。国际学术期刊《Nature》曾专文称其为“改写人类饮食史的重要发现”。
在此之前,中国水煮面条的文字记载史可追溯到东汉末(公元184年-220年),刘熙《释名》所记载的“索饼”;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贾思勰《齐民要术》对“水引面”亦有记叙。据考证,“汤饼”“煮饼”“水溲饼”是最早的水煮面食,亦即中国面条的先河。从齐家文化层发现的“喇家索面”到北宋东坡法制作并命名的“翠缕冷淘”,可以推出以下结论:1、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国水煮面都是用手工(而非用刀具)揉搓延引成的长而细的面线形态。
2、无论是叫“索饼”“汤饼”还是叫“冷淘”,都是事厨者边制作边投入沸汤中煮熟的。3、古时最好的沸汤是“三牲之和羹”类肉汤,至少上层社会和市肆所营售者为此。②伏日吃面,源于上古时的“伏日祭祀”活动,魏晋时期,《魏氏春秋》就有“伏日食汤饼”之说。南北朝梁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中可见“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记述。东汉尚书崔寔的《四民月令》中,记载:“五月,阴气入脏,腹中寒不能腻。先后日至各十日,薄荷味,毋多肥浓,距立秋毋食煮饼及水溲饼。”
(二) 唐宋冷淘诗  藏着从凉粉向凉面演进的密码 据推测,水煮面演进为凉面的历史,最早发端于唐朝。据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唐六典》记载,夏日朝会时,皇家御厨会为九品以上的官员提供槐叶冷淘。现代有学者研究认为,这应是开凉面之先河的历史线索。冷淘中,当属槐叶冷淘最为有名。杜甫曾作《槐叶冷淘》诗,影响深远。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人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愿随金暖裹,走置锦屠苏。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从高大的愧树上采摘嫩叶送到厨房。把从附近街市新买来的面粉,与槐叶汁渣调和一起。下锅做熟,吃了槐叶冷淘以后似乎忘记了忧愁。那翠绿的颜色使筷子生光,兼有香饭和芦笋的美味。嚼在口中比雪还清凉,请人品尝如同以珠相赠。我愿骑上千里马,把愧叶冷淘送到皇宫……君王纳凉晚了,也须品尝这凉爽的美味。
“《默记》言欧阳公胥夫人乳媪,年老不睡,善为冷淘。富郑公素嗜之,每晨起,戒中厨具冷淘,则郑公必来。冷淘殆即今之凉粉也。何光远《鉴诫录》:冯涓与王锴小酌,巡故字令错,举一字三呼,两物相似。锴令曰:乐乐乐,冷淘似傅饦。涓日:己已已,驴粪似马屎。似馎饦者,或言其形制也。”③不过,也有学者据“碧鲜俱照箸”“经齿冷于雪”等诗意,尤其是今人邓之诚1926年著《骨董琐记·冷淘》所辑的两则史料推断,“冷淘似馎饦”中馎饦即汤饼,由此基本确证冷淘即成团的凉粉,系红苕粉加米浆泡制研磨,然后加入槐叶汁冷却而成的凉粉。林洪《山家清供》亦有“槐叶淘”条目,对杜诗中的“槐叶冷淘”作法进行了分解——“杜甫诗云:‘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人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即此见其法:夏采槐叶之高秀者,汤少瀹,研细滤清。和面作淘,乃以醯酱为熟虀,簇细茵,以盘行之,取其碧鲜可爱也。末句云:‘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不惟见诗人一食未尝忘君,亦珍此山林之味,旨哉,诗乎!”④有学者认为,冷淘也有可能是一种具有时蔬特色的时令小鲜。采槐叶之“高秀”者,先在热汤滚水里焯一遍,研细滤清,再和面作淘,里面要加“醇酱”。⑤
由此,苏轼为何“春天吃凉面”的谜团便真相大白。原来,绍圣二年(1095)二月中旬,曾携白酒、鲈鱼找惠州知州詹范吃饭,詹范请他吃的槐叶冷淘,不是现代定义的凉面,而是一种春季时令小鲜。国槐的嫩芽恰萌发于春季,当属至鲜。“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酔饱高眠真事业,慈圣有味在三余”⑥苏轼咀嚼的,并非不合时宜的凉面,而是新春新滋味的满满快意!槐叶味苦,性平,有清肝泻火、凉血解毒、燥湿杀虫之功,《食疗本草》言其“主瘾疹,牙齿诸风疼”。由比来看,槐叶确有清火凉血燥湿之力,是夏季制作冷淘祛火消暑的好选择。不过联系杜诗的结尾和苏轼的二月食“槐叶冷淘”,结合古人有将“三公”称为“三槐”的传统,槐叶冷淘,应该更具一番“忠君、高就”的吉祥寓意吧。此外,宋人选择采集什么作为冷淘原料,也往往因时、因地制宜。如陆游《对食戏作》中“皂角芽新簇冷淘”,即用皂角芽做冷淘,王禹偁因“淮南地甚暖,甘菊生篱根”而作甘菊冷淘,王喦则有“卓家楼上百淘新”,透露冷淘的花样很多。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宋代文献中也频频出现面和淘并列表述的记载,但按照坡仙法制成的“翠缕冷淘”,则完全符合凉面的面粉用料、制作工序。可以说,苏轼对冷淘与水煮面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凉面制作做出了独特的历史性贡献!(三) 一碗温淘麦心面  跻身“宋代四大名吃”传奇 朱弁在《曲洧旧闻》中记载了苏轼认为最好吃的四道菜。“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书以示客云:”
“既饱,以庐山康王谷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⑦吃饱了,再品上一盏用庐山康王谷帘泉水煎制的曾坑茶,宽衣而卧,叫人在一旁咏诵东坡先生的《赤壁赋》,实乃人生的一大乐事!“南都麦心面,作槐芽温淘”,是凉面制作的最鲜活标注。苏轼在凉面发展史上鲜为人知的开创性贡献,就这样在对历史线索的条分细缕中一一呈现……参考文献:①〔宋〕陈元靓编.《事林广记》.中华书局.1999年2月第1版②赵荣光著.《中华饮食文化史》.第2卷《鼎中之变 从田园、厨房到餐桌》.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5年12月第1版 ③张起,张天健著.《唐诗疑难详解》第一辑:《杜甫《槐叶冷淘》“碧鲜俱照箸”之疑》④〔宋〕陈达叟等著.《食菜谱》《山家清供》《食宪鸿秘》艺文丛刊.16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⑤韩健畅著.《说“槐叶冷淘”》.咸阳师范学报.第1期28卷.2013年1月⑥〔宋〕苏轼著.张志烈、马德富、周锴裕 主编.《苏轼全集校注》⑦〔宋〕朱弁著.《曲洧旧闻》卷五.《中吴纪闻 曲洧旧闻》.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11月第1版
1754463811

1754463811

1754463811

1754463811

1754463811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
还没人打赏
2025-08-04 10:14:47 来自 青岛新闻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举报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部回复

知道

我来说一句

发表
2025-08-06 13:50:42 来自 青岛新闻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知道

我来说一句

发表
2025-08-06 11:36:24 来自 青岛新闻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回复:

{2061}

我来说一句

发表
2025-08-06 08:12:25 来自青青岛社区

知道

我来说一句

发表
2025-08-05 15:56:21 来自 青岛新闻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回复:

图片真漂亮

我来说一句

发表
2025-08-05 14:37:08 来自青青岛社区

😄😄

我来说一句

发表
2025-08-04 23:50:19 来自 青岛新闻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挺好

我来说一句

发表
2025-08-04 23:22:58 来自 青岛新闻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回复:

哈哈,吃面{2058}

我来说一句

发表
2025-08-04 11:16:53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此贴
用户名: 密 码: (已经输入0字节) *
 
 
打赏

金币:

评语:

可选评语:
  • 祝福……
  •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

顶部 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

用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