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势:硬件够硬,政策够香
1. 老天爷赏饭吃:天然影棚+百年电影基因
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天然的取景天堂,八大关、胶州湾大桥等场景自带氛围感,连科幻片都能在东方影都的棚里“造”出来。从1907年中国最早的商业电影院到如今的“电影之都”,青岛的影视基因刻在骨子里,连《流浪地球》导演郭帆都说:“青岛是中国科幻片的摇篮”。
2. 工业化基地:全球顶配,专治“大片不服”
东方影都40个国际顶级摄影棚+万米棚+水下恒温棚,能拍原始森林跑马(《封神》)、外太空(《流浪地球》),甚至用150台相机阵列复制千军万马。这里还藏着黑科技——动捕系统精度亚毫米级,连手指抖动都能实时渲染,《独行月球》的“金刚鼠”就是这儿“捏”出来的。目前累计票房超387亿元,妥妥的“大片制造机”。
3. 政策真金白银:剧组来了就“撒钱”
青岛对剧组住宿和拍摄投入补贴最高500万,企业落户最高奖3000万,连拍微短剧都能在藏马山影视城薅补贴。西海岸新区甚至把注册时间从15天缩到1天,就差喊出“剧组的事,24小时办妥”。
4. 节展流量密码:华表奖都来“站台”
2025年华表奖首次出京落地青岛,加上青岛影视博览会、金凤凰奖等,直接拉动影迷打卡、剧组扎堆。央视主播都来直播,青岛的电影IP想不火都难。
二、短板:软件得跟上,别光靠“棚”
1. 产业链“瘸腿”:挣的还是“场租钱”
虽然棚里能造宇宙,但青岛本土企业大多干的是道具、群演、盒饭等“苦力活”。像《封神》这样的爆款,青岛只是提供了场地和部分服务,真正的出品、发行还是北京上海的公司在主导。一句话:拍电影的钱,青岛没赚到最大头。
2. 缺“扛把子”企业:没有自己的“横店”
青岛影视公司超1500家,但叫得出名的头部企业寥寥无几。对比北京有中影、上海有上影,青岛还缺一个能自己孵化大IP的“地头蛇”。就连《流浪地球》的后期特效,也得靠外地团队支援。
3. 人才“不够用”:会拍戏的比会哈啤酒的少
场记、灯光、特效化妆等基础人才靠本地院校勉强够用,但像《流浪地球》需要的顶尖特效师、数字工程师,还得从北上广深挖人。青岛电影学院虽在培养人才,但“入学即入行”的实战通道还没完全打通。
4. 国际影响力“差点意思”:世界电影之都≠世界级
虽然挂着联合国“电影之都”的名头,但青岛的国际化更多体现在硬件(比如英国松林公司设计的影棚),真正和国际大厂合作的项目还不多。像《银翼杀手》里提一嘴“青岛酒”这种文化输出,还是太偶然。
---
总结:青岛离“中国好莱坞”还差几步?
下一步该干啥?
- 补产业链: 别光让剧组来拍完就走,得把后期制作、衍生品开发、影视金融等环节“焊”在青岛。
- 养“亲儿子”企业: 学上海扶持“坏猴子影业”,用政策孵化几个青岛本土的爆款制造机。
- 人才“就地造血”: 校企合作搞定向培养,让特效师在青岛学完直接进棚干活。
- 讲好青岛故事: 别总当别人的取景地,多拍《南来北往》这种青岛主控的IP,把蛤蜊啤酒揉进电影里。
青岛有硬件、有政策、有流量,现在最需要的是把“拍大片”变成“造大片”,让电影产业从“场租经济”升级到“创意经济”。哪天青岛能自己攒出个《流浪地球3》+衍生主题乐园+全球发行网络,那才是真·电影之城。
青岛打造真正的世界电影之都,还缺什么?
人气:3816 回复:3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枚
还没人打赏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猜你喜欢
全部回复
回复此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