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第

青岛大学正在快速没落!没有A类学科,两所直属三甲医院被抢!

人气:6341 回复:1

青岛大学:当「没落」标签遇上真实数据,我们该思考什么?

青岛大学没有A类学科,却产出了全省第一的医学人才。
这个看似矛盾的结论,让这所高校近期陷入舆论漩涡。2024届毕业生深造率42%、7所直属三甲医院被剥离过半、第五轮学科评估首次斩获8个B类学科,这些数字交织出的图景,远比「没落」二字复杂得多。


高校发展从来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体系化作战。青岛医学院创始于1914年,比协和医学院晚两年诞生,却在2022年痛失两家百年历史的直属三甲医院。附属医院数量从全省第一滑落到并列第三,但该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三甲医院就业率仍稳定在68%。这种反差揭示着更深层的教育逻辑:优质资源的流失固然带来阵痛,但人才培养体系的韧性才是长期竞争力。

医学教育最核心的资产,从来不是冰冷的床位数字,而是传承百年的诊疗体系与教学经验。青岛市中心医院被划归康复大学后,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仍在承担着80%的临床教学任务。数据显示,该校医学教授年均主持国家级课题数量同比增长12%,这说明学科积累比行政归属更具延续性。正如一位三甲医院科主任所说:「我带的研究生,认的是技术传承,不是医院招牌。」

「没有A类学科」的争议背后,藏着评估体系与地域需求的错位。青岛大学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在第四轮评估中仅获C+,却支撑着山东60%的高端功能性面料研发。该校开发的海洋生物医用材料,已应用于全国23家三甲医院的心脏支架手术。这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案例提醒我们:学科价值不能单纯用评估等级丈量,更要看其对区域经济的实际赋能。


附属医院之争折射出更严峻的现实:2023年山东省属高校医学经费投入,青岛大学同比减少18%,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增长37%。但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样悬殊的投入差距下,前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类项目中标数仍保持全省第二。这印证了一个教育规律:资源分配可以改变竞争格局,但无法瞬间抹杀学术积淀。就像青岛大学保留的5所直属医院中,有3家保持着10年以上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记录。

真正的危机预警来自人才流动数据。近三年该校医学类教授流失率从2.1%攀升至5.7%,而新引进人才中拥有海外经历的占比下降9个百分点。这比失去两家医院更值得警惕——当人才蓄水池出现裂缝,短期数据再漂亮也难掩长期隐患。但反观其计算机学院,在引进3个长江学者团队后,科研经费两年内翻了4倍。这说明:学科建设的破局点,在于能否构建有吸引力的人才生态。

面对中国海洋大学筹建医学院的冲击,青岛大学医学院毕业生在本地三甲医院的占比仍高达41%。这个数字背后是持续强化的「早临床、多临床」培养模式:该校医学生从大二开始每周进入社区医院实践,这种接地气的训练使其毕业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连续五年超全国均值15个百分点。这启示我们:教育质量的护城河,建立在不可替代的培养体系上。


在高等教育激烈变革的今天,「没落」或许是最粗暴的判词。青岛大学42%的深造率背后,是每届超3000名学子用脚投票的选择;8个B类学科的突破,凝结着教师团队在C+评级时的坚持。评价一所大学的价值,既要看它失去了什么,更要看它创造了什么。当康复大学带走两家百年医院时,青岛大学医学院的解剖学教研室,依然保存着建国初期制作的2000余件教学标本——这些不会出现在评估表里的「沉默资产」,才是医学教育最厚重的底色。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资源的零和博弈。那些为「失去」焦虑的讨论,或许该转向更深层的思考:当行政归属变更、评估体系迭代、竞争格局重塑时,什么才是高校发展的永恒支点?青岛大学的故事提醒每个教育观察者:比争夺资源更重要的,是锻造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
还没人打赏
2025-04-23 14:17:06 来自 青岛新闻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举报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部回复
回复:

怎么没落了,高考分数比211都高

我来说一句

发表
2025-04-24 11:32:26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此贴
用户名: 密 码: (已经输入0字节) *
 
 
打赏

金币:

评语:

可选评语:
  • 祝福……
  •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

顶部 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

用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