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第

李白与崂山有着怎样的山海情缘?

人气:18805 回复:2

  

爱崂山,就是爱生活

  

  崂山,以其山海钟秀,人杰地灵的仙山姿态而著称于世,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历代名人慕名而来,其中当然少不了以“谪仙人”自称的大诗人――李白。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崂山旅游的游客,一定会听到崂山与李白的故事。李白与崂山的不解之缘源自他的一首名诗《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诗云: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

  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于仙人扫落花。

  

  图丨从垭口出发,沿蟠桃峰石梯北上,便能见到李白这首诗的石刻。此诗共13行,每行5字,竖排,字径25厘米,刻石面积8平方米,由青岛市书法家高小岩书。

  想了解李白与崂山的故事,首先要理解这首诗的含义。李白被誉为“诗仙”,又号“青莲居士”,他的一生都与道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首诗前四句“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描写了李白所见到的崂山仙气环绕的景象,又在山中见到了“千岁翁”安期生,品尝如瓜一般大的“仙枣”,将崂山“海上仙山”的气质表达的淋漓尽致。

  

  后两句“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则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态。

  所以最后两句,“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则可以明确的看出此时的李白感叹自己年事已高,仕途无望,有了出世修道之想。

  

  
所以李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机缘巧合,才会在崂山写下了充满人生感慨的这首诗呢?


  崂山,古称劳山、不其山、劳盛山、牢山、辅唐山,所以李白的诗中称为“劳山”。

  据考证,此诗作于唐代天宝年间,相传李白受好友所邀,经鹤山(今即墨区)来崂山,登白云洞,沐浴海风,手翻紫霞,恍入仙境。

  

  相传从白云洞离开,李白翻山越岭来到太清宫,他的好友道士吴筠已在此等候多时,吴筠带着《九弦琴谱》正在教授太清宫道士,李白来到之后,便为其演奏,李白颇为赞赏。

  

  一天,吴筠邀李白于蟠桃峰下饮酒,两人坐于巨石之上,上有松如华盖,周围风吹松鸣,松涛海涛交织成曲。

  酒逢知己,千杯嫌少。

  吴筠说,如此良辰美景,何不赋吟一首,我来为你谱曲。于是李白一边饮酒,一边写了一阙《清平调・咏蟠桃峰》。

  

  回到太清官,吴筠拨弄着琴弦,立即谱写了曲子,在他的指导下,太清宫的道士们都学会了演奏。李白和吴筠离开崂山以后,这首曲子便流传了下来。

  道士们每天早晨演奏一次,时间久了曲名流传为《步虚》,一直流传到近代。李白和吴筠还把《三涂五苦颂》曲牌传给了崂山道士。崂山的道教音乐曾负盛名,至今仍传,可惜《步虚》只存曲而词已失。

  

  图丨现在,蟠桃峰上的“太白石”三个大字,是后人为纪念李白而镌刻的。

  后来李白离开崂山,与杜甫渡过黄河前往王屋山寻访高道,结果却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孟大融,于是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诗赠予好友。

  

  相传李白咏颂崂山的诗传到京城后,唐玄宗读完后对崂山仙境产生浓厚兴趣,于天宝七年(748年)派道王F、李华周、和孙昙来崂山采药,他们落脚在明道观,现在崂山招风岭前仍存有“敕孙昙采药山房”等石刻。

  

  就是那次采药,孙昙写下了《棋盘石明道观自咏》一诗,“日上万峰雪渐消,负笈携铲不辞劳。一生采得长生药,救生济苦疾病消。”此后,崂山被改称“辅唐山”。

  

  现在我们再来看李白写给崂山的那首诗,可以说,崂山用“闲与仙人扫落花”的仙人之境,给了李白最向往的山海归隐、修仙想象。

  只是不知,我们今天的崂山相比于李白所见到的,会有何不同.......

  部分内容选自《鲁海说青岛・名人与青岛》、《崂山诗词精选评注》,欢迎广大粉丝补充。

  转自: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
还没人打赏
2019-02-26 13:50:47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举报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部回复
回复此贴
用户名: 密 码: (已经输入0字节) *
 
 
打赏

金币:

评语:

可选评语:
  • 祝福……
  •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

顶部 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

用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