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域名了解到,北京时间10月9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斯坦利·惠廷厄姆(M. Stanley Whittingham) 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们“对锂离子电池发展”的贡献。他们的工作,为今天无线、无化石燃料社会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为人类带来了巨大利益。
三位得主均享有锂电池之父的美誉。在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索尼在1991年制出全球第一款商用锂电池,十几年间彻底改变了消费电子行业,近年来也应用新能源汽车上。
锂电池分为两种:一种是锂金属电池,1912年最早由吉尔伯特·牛顿·路易士(Gilbert N. Lewis)提出并研究。另一种锂离子电池,最早在70年代由惠廷厄姆提出并研究。今天通常所说的锂电池,基本均为锂离子电池,今年三位诺奖得主的贡献也均在这个领域。
惠廷厄姆1941年生于英国,上世纪70年代供职于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时发明了锂离子电池。他采用硫化钛作为正极材料,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制成首个锂离子电池。
紧随其后,古迪纳夫发明了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诺奖颁奖词中说他“将锂电池的潜力翻了一番”。值得一提的是,古迪纳夫还创造了一个新纪录——他于1922年出生于德国耶拿,今年已经97岁,创造了诺奖得主的最高龄纪录。此前最高记录出现在2018年,美国科学家亚瑟?阿斯金以96岁高龄获奖。
吉野彰1948年生于日本,担任旭化成公司研究员,旭化成株式会社吉野研究室室长。1983年,他运用钴酸锂开发阴极,运用聚乙炔开发阳极,在1983年制出世界第一个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原型。1985年彻底消除金属锂,完全基于锂离子,这让电池的使用更加安全可行。至此,为锂离子电池的商用已经打好了基础。
97岁高龄创诺贝尔奖记录,这回锂电池之父赢了
人气:16300 回复:0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枚
还没人打赏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猜你喜欢
全部回复
回复此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