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第

『清晨经典沐心』学诗以言

人气:455818 回复:0

【原文】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大意】
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延展】
孔子的弟子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说:“你在老师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育吗?” 孔鲤说:“没有呀。有一次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便道:‘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退而学诗。过了几天,他还是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又恭敬地走过。他问我学礼了没有?我说没有。他道:‘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我退回又开始学礼。我只听到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后非常兴奋地说:“我问了一件事,知道了三件。知道了关于《诗》的道理,知道了关于礼的道理,又知道了老师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孔子所说的“诗”,不是一般地泛指诗歌,而是专指《诗经》而言的。在春秋战国期间,《诗经》都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庄子·天运》与《荀子·劝学》才被称为“经”。
为什么这部《诗经》那么重要,不学它就连话也不会讲呢?因为《诗经》较广泛地反映了商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思想状况,有许多做官、做人、治国、持家的经验教训可供后人参考。所以春秋时代就被看作政治教科书。孔子还认为:即便把诗三百篇背熟了,但不能掌好权、不懂搞外交,背得再多也是没用的。这种看法是符合当时实际的,翻开一部《左传》就可以看到,当时在上层社会,一开口就是“诗曰”、“诗云”,《左传》记录引《诗经》的内容达二百一十九条之多。
在诸侯国的外交会议上,人们经常用赋诗来对答,比较含蓄、文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不懂诗,或不会运用,是会吃亏的。如鲁襄公十六年,齐国派高厚参加晋国招待各诸侯的宴会时,东道主请各国代表赋诗,高厚也赋了,但用得不得体,惹得晋国君臣恼火,结果联合与会的其他诸侯攻打齐国。鲁襄公二十七年,齐国的庆封访问鲁国,在吃饭时庆封失礼,鲁国的叔穆子就赋了一篇《相鼠》,骂他:“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但庆封还是懵懵懂懂。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并不夸张。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
还没人打赏
2021-09-14 05:58:09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举报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部回复
回复此贴
用户名: 密 码: (已经输入0字节) *
 
 
打赏

金币:

评语:

可选评语:
  • 祝福……
  •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

顶部 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

用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