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目察百步,不能了了,而欲以所见为有,所不见为无,则天下之所无者,亦必多矣。(晋·葛洪《抱朴子·论仙》)
【大意】
用眼睛看百步以内的东西,还不能看得清清楚楚,而要把自己亲眼看到的认为是存在的,看不见的认为是不存在的东西,那么天底下不存在的东西也就很多了。
【延展】
\"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的对话而讲述的一个著名比喻。
在一个黑暗的山洞里,几个人被绑在凳子上背对着洞口,无法动弹。他们的后面是一堵墙,墙外有一堆火,火发出的光将一些事物的影子投射在洞底的墙壁上,而被绑着的人只能看到墙壁上的影子。他们以为事物的真实面貌就像洞壁上的影子一样,以为那就是现实的世界。
直到有一天,某个人挣脱了束缚,逃出山洞。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看到了一棵树,但是可能由于直面刺眼的阳光,他有些怀疑眼前的树是不是真的。当他的眼睛慢慢适应了外面的光线,他看清楚了那棵树,并且真实地触碰到它。
他恍然大悟。马上跑回去告诉那些仍然被绑在凳子上的人:真实的世界在外面,这里只有虚假,只有影子。然而,当这个人将那些被束缚的人解绑之后,那些人却恼羞成怒,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接受影子的“真实”,而把别人的劝告当作毒药。
但是,他们毕竟已经挣脱了束缚,所以他们终于也看到了身后的墙,墙外的火,以及通往外界的洞口,他们终于鼓起勇气走出去。
出了山洞,他们也看见了那棵树,一开始他们也怀疑,树和影子竟然同时出现了,到底哪一个是真的?他们无法否认,可感可触的那棵树比它的影子要真实多了!结果,有人害怕接受这种沉重的真实,逃回洞里去了;而幸运的是,有人留了下来,接着去探索崭新的神奇世界。
每个人周遭的环境就好比这个洞穴,长期影响着我们。因为成长环境、所受教育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因素,人们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很可能较为主观和狭隘。所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以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去判断,自然就无法看到真实的世界。
想要突破固有思维限制,寻求真理的人,首先要直视自己的内心,清楚自身认知的局限,破除“自我”的枷锁,以第三者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世界,这样你才会看得更加全面,更加透彻,从而成为那个走出洞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