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书在有笔墨处,书之妙在无笔墨处,有处仅存迹象,无处乃传神韵。(古人论书法,出处不详)
【大意】
笔墨书写的是文字,但书法的绝妙却体现在不用笔墨的的留白上,笔墨书写仅仅体现了文字的形态迹象,留白却传递着作品的神韵。一幅书法作品,字字均有其位置,墨为字,白也是字;有字之字固然重要,无字之字更为重要。布白之妙,变化万端,譬如星斗丽天,疏密错综,自然成文,静观益美。
【延展】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蔡邕不是一个只喜欢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着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蔡邕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子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反复尝试。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韵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被称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