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第

『清晨经典沐心』谷为民命

人气:27172 回复:0

【原文】
夫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奋传》)
【大意】
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粮食为生命。
【延展】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悯农》这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中午,农民冒着大太阳在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悯农》的作者李绅自幼好学,三十五岁考中进士,皇帝看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是行政系统之外的机构,没有官阶,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唐朝时候很多的名儒学士都曾经做过翰林学士,比如李白。这个部门是皇帝的心腹,是皇帝的智囊团。一般来说负责给皇帝讲学,提供建议,起草诏书,参与当时政治上的很多决定,做了翰林学士,就有更多机会做宰相。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到祖籍亳(bó)州探亲访友,正好遇到了同榜进士李逢吉。
      这个人是一个刻薄而且嫉贤妒能,诡计多端,为了权位什么事儿都能干出来的人。但是有一点,李逢吉也是一个才子,才思俊丽,能文工诗。所以李逢吉和李绅当时是文朋诗友,俩人一见面自然免不了一番交流。
      这天,俩人携手登上了东观稼台。这观稼台也是有来头的,是曹操当年亲自督促耕种的地方。两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就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像登台这样就好了。
      可是李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百姓们在毒辣的太阳下劳作,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这不是在说皇帝当得不好,揭朝廷的短吗?回到书房以后,李逢吉就想让李绅把刚才的两首诗写下来赠给他。李绅又随笔写下了一首: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前四句说,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理应有饭吃,吃得饱,但是实际上却挨饿;在窗牖下投梭织布的妇女,理应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实际上却在受冻,表现了底层人民的饥寒。后四句说,我希望燕地赵地的美女,都变成面目丑陋而德行贤惠的嫫母;那么,她们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样值钱,也就再不至于有一笑千金的挥霍现象了。这样于国于家都有利,都会好起来。诗人对此现象十分不满,因而浪漫地提出这样的假设。
       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更为强烈。
      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想要到皇帝那里告发李绅,让自己高升一级。
      当时的皇帝是唐武宗李炎,是唐朝第十五任皇帝,生性沉稳,雄谋勇断。他没有轻信李逢吉的话,反而被李绅的才华折服,他召见李绅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pú yè),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
     就这样,李绅升官了!反而是没过多久,李逢吉却被降职了。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
还没人打赏
2020-10-09 05:48:21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举报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部回复
回复此贴
用户名: 密 码: (已经输入0字节) *
 
 
打赏

金币:

评语:

可选评语:
  • 祝福……
  •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

顶部 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

用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