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吕氏春秋·用民》)
【大意】
一提网的纲绳,许多网眼就会张开。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关键。
【延展】
吕不韦曾为秦朝的相国,他很注意研究治国理政的规律。他在“用民”一文中说道:大凡使用人民,其上策是用义服人,其次是以赏罚治人。如果“义”不足以让人民为国家全心效力,“赏罚”不足以让人民弃恶从善,那就不能真正使用自己的人民。
吕不韦说,在禹的时代,天下有成千上万的诸侯国,到商汤时至少也有三千,大部分诸侯国之所以没有继续存在下去,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处理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不听君主的话,不受国家的使用,是因为赏罚不严。而商汤和武王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使用人民的方法。人民听凭国家的使用,是有原因的,这就是:“用民有纪有纲,壹引起纪,万民皆起;壹引起纲,万目皆张。”这里说的纪和纲,也就是调动人民积极性,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
“纲举目张”这个成语,便由吕不韦的这一论点演化而来。
“纲”字的本义就是渔网的总绳,“目”是指渔网的网眼。总绳和网眼合起来就是“纲目”。总绳控制着网眼,提起总绳之后再撒网,网眼就会全部张开。渔民撒网要尽可能覆盖较大的面积,这样捕的鱼才会多。如此一来,就非常考验技术了,技术高超的人手里提着总绳,再按照一定的次序收拢好渔网的边沿,摆好架势,对着水面抛出,渔网立刻就全部张开了。用手提着网的总绳,这个动作叫“提纲”,杜甫《又观打鱼》曰:“苍江渔子清晨集,设网提纲万鱼急”。现在用“提纲”表示内容要点,就是从这个本义引申出来的。郑玄《诗谱序》曰:“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后来人们用“纲举目张”比喻文章条理清楚,抓住了关键点。所以常常用“大纲”比喻要点,用“细目”比喻细小的事项。
知道了“纲”和“目”的本义,就理解李时珍的书为什么叫《本草纲目》了,因为它的体例很独特,是“目随纲举”。它一共记录了1892种药材,分为16部、60类,这16部就是“纲”,60类就是“目”。这是分类学史上的一大创举,比西方的植物分类学家林奈的分类体系要早多了。具体到某一种药材时,李时珍同样采用了“纲目”式的编写体例,“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以药名为“纲”,每种药一般列8个事项,作为“目”,比如“释名”就是解释它的名字由来;“集解”是介绍这种药材的产地、形态、采收之类;还有“辨疑”“修治”“气味”“主治”“发明”以及“附方”。这种“纲目”式结构条理清晰、逻辑分明,《本草纲目》能够留名青史,与其独特的编写方法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