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大意】
人刚一生下来时,哭声都是一样,但长大后却有了不同习俗,这是因为受了不同教育的结果。
【延展】
1800年7月1日,在德国萨勒河畔的哈勒市洛赫小村,一位52岁的牧师卡尔•威特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孩子,他欣喜不已,把这个宝贝儿子同样取名为“卡尔•威特”。
可是,小卡尔先天不足,反应迟钝,显得有点呆呆的。老卡尔虽然很悲伤,但是并没有绝望。他在给堂弟的信中写道:“我要用我的方式,把他培养成非凡的人。”
这并非虚言,而是他深思熟虑后的打算。因为老卡尔一直坚信:即便只有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也能够成长为非凡的人。
一天,小卡尔·威特父亲的老朋友来家里做客。他看见小卡尔正用蓝色的笔,画一个又大又圆的东西,就问:“你画的是什么?”“一个大苹果!”于是,朋友对小卡尔的父亲说:“老朋友,孩子把苹果画成了蓝色,你应该告诉他这是不对的。”
小卡尔的父亲反问朋友:“为什么一定要告诉孩子该用红色呢?我认为他画的很好,说不定他以后真的会栽培出蓝色的苹果呢!至于现在的苹果是什么颜色,他吃苹果的时候自然会明白。”
老卡尔始终践行自己独特的育儿早教方法。果然,通过他和妻子多年的悉心教导,小卡尔•威特取得了让世人惊叹的成绩:8岁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6国语言,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尤为擅长数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3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出版《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后来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教学,并有口皆碑。
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而是有赖于他的父亲教育有方。
老卡尔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详细记述了这位父亲的核心理念,一个人最终能否有所成就,其禀赋起着一定的影响,但最主要还是后天的教育。教育得当,普通的孩子也能成长为天才。教育不当,即使再大的天才也会被毁掉。他记载了孩子成长的过程,教育心得、方法,提出了早期教育的理念。该书写于1818年,大概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