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一时之暇,即一时可学也;有一日之暇,即一日可学也。(明·薛瑄《论取友为学答周秉忠书》)
【大意】
有一时的闲暇,就可以用这一时的闲暇来学习;有一天的闲暇,就可以用这一天的闲暇来学习。
【延展】
华佗小时候失去了父母,母亲因病而死。华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医生,治好百姓的病。于是,他踏上了学医的旅程。
华佗出了京城,听说某某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位长老医术高明,他风餐露宿,爬山涉水,不管刮风下雨,从未停止征途。过了一个月左右,他终于到了,但由于过度疲惫后的突然放松,华佗累倒了。
华佗要找的那位长老救了他,并收他为徒。起初,长老只是让华佗干些粗活,但华佗做什么事都全心全意,没有半句抱怨的话。后来,华佗发现,长老把自己医术的精华和心血都记录在几本题目叫《医案》的书上,他总是找准时机看上几眼。长老正在看那本书,华佗见了,急忙抢过小徒弟给长老的洗脚水,冲上了楼。他一边给长老洗脚,一边悄悄地看着《医案》,长老猜透了他的心思,于是说:“华佗啊,你想看这本书就拿去吧!”华佗大喜过望,他顾不着给长老洗脚了,拿起书便冲下楼去。
经过几天的学习,华佗的医术大有长进,但他还是虚心求学。长老时不时也带着他一同去给患者看病。
一天,华佗在看《医案》。一个小徒弟跑过来了,他大声喊道:“华佗,师父生病了!”华佗急急忙忙地跑上楼,摸着师父的脉,华佗的脸逐渐从紧张到放松。原来,师父没生病,而是在试探他的医术呢!华佗下去的时候,一看糟了,《医案》被烛火烧了大半边了。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屋子里团团转。最终,他凭着自己的记忆重新写了《医案》。
第二天,师父说:“华佗,那本书带来了吗?”华佗把自己默写的那本给了师父,他说:“师父,这本不是原来的那本,这本是我凭记忆重新写的,原来那本不小心已经被烛火烧了。”师父一看,微微一笑,说:“华佗,你真是过目不忘啊!”华佗才知道,原来的那本并没烧,是师父又在试探他呢!
华佗长大后,为百姓治病,成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曾发明五禽戏与麻沸散,被称为\"外科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