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第

『清晨经典沐心』世亦不尘

人气:27437 回复:0

【原文】
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明·洪应明《菜根谭》)
【大意】
世人往往会被荣华利禄所束缚,因此动不动就说人世间就像一个大苦海,却不知道白云逍遥山色青翠、河水奔流山石林立、鲜花相迎鸟儿歌唱、樵夫歌唱山鸣谷应等人间景色,人世间并非是凡俗之地,人生也不是充满痛苦的苦海,只是世人的心落入了俗世尘嚣的苦海罢了。
【延展】
       陶渊明诗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象,涉及到数百个自然名物。陶渊明诗文中的“自然”包括两类含义:一是作为物质实体的大自然,指除人以外的天地万事万物;一是指人的精神状态,是老庄的核心思想,指人不受外界拘束的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状态。
      陶渊明少年时对自然的崇尚,涵养了他体味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有助于陶冶他的气质和情操,使他从自然中吸取了灵气。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社会的憧憬。
      在《归田园居》中陶渊明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现了自己本性自然,在归隐田园之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何谓之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如在眼前,叙事则如其口述是也。”陶渊明的诗是配得上“意境”二字的。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在真实自然,诗也是一样,这大概就是陶渊明的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陶渊明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他将自然风光,作为心灵的寄托,只有在大自然中,他内在的“自然”才得以保全,才能率真,无拘无碍。在晋人中,对自然山水观察最久,感受最深,情意最厚,必推陶渊明。他的田园诗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心情自然而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和谐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归隐。
       罗宗强在《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中强调指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他成了自然中的一员,不是旁观者,不是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自然是如此亲近,他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他没有专门去描写山川的美,也没有专门叙述他从山川的美中得到享受,山川田园,就在他的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
      陶渊明的自然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个日趋浮躁的社会拥有一份自然宁静的心态是多么难得。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人们忙碌地追寻功名利禄,盲目地跟随时代的脚步,已经淡化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其实静下心来追问自己,我们的心灵何其匮乏?“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拥有一个自然宁静的内心世界,人生才会变得充实,美好……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
还没人打赏
2019-10-27 05:49:49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举报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部回复
回复此贴
用户名: 密 码: (已经输入0字节) *
 
 
打赏

金币:

评语:

可选评语:
  • 祝福……
  •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

顶部 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

用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