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明·许仲琳《封神演义》)
【大意】
心如白云在天空中自在地飘浮,意如流水随着地形任其流淌。形容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延展】
王子猷,名徽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大书法家王羲之之子。此人既无绝世之才,也无丰功伟绩,在品德方面更是乏善可陈,似乎古人所追求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他一个都沾不上边。但他出身名门,性格不羁,颇具魏晋文人率性而为的作风。其事迹散见于《世说新语》。
王子猷住在浙江绍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
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说:“我本来乘着兴致出行,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
用今天的眼光看来,王子猷是个彻头彻尾的怪人,他的许多行为都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有一次,他偶然到别人的空宅院里暂住一段时间,刚到宅子,便令家人种竹子。有人不解地问:“只是暂时住住,何必这么麻烦呢?”王子猷打着口哨歌吟了好久,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此君呢?”后来的文人大多有种竹的雅好,应该就是拜王子猷所赐,可以说,王子猷是竹子的古今第一“形象代言人”。
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有首《种竹斋》诗,前四句云:吾爱王子猷,借斋也种竹。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
苏轼也有一首《于潜僧绿筠轩》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关于竹子,王子猷还有件事也很“另类”。《世说新语》有一门名为《简傲》,即“简慢高傲”之意。其中一条记载说,王子猷某日出行经过吴中,看到一户士大庭院中种有好竹,便径自闯了进去,旁若无人地欣赏起来。主人素知王子猷爱竹,早已洒扫厅堂预备款待,不曾想子猷赏竹完毕,竟招呼也不打就要扬长而去。主人也不含糊,当即命家人关好院门,实行“全家戒严”,执意留客。本就落拓不羁的王子猷对主人的这一招很是欣赏,于是“乃留坐,尽欢而去”。
故事看似搞笑,其实大有深意,说明在王子猷眼里,对于自然之物如竹子的纯粹审美,其重要性远在世俗的人际关系之上。由此可见,王子猷爱竹,绝不是附庸风雅,而是爱到近乎痴迷的程度了。后来,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一首诗中,化用此典说:“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好一个“看竹何须问主人”!这是一种只有魏晋名士才有的超然物外的自由精神!试想,竹子之为物,生于天地之间,本属于自然和造化,如果主人不懂得欣赏,竹子种得再多也形同虚设,反过来,如果路人懂得欣赏,路人岂不就是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