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积金不积书,守财一何鄙。(清・刘岩《杂诗》)
【大意】
读书虽然是可喜的事,哪里能比得上亲自实践?积贮钱财而不积贮书籍,死守财物多么令人鄙夷!前两句阐述读书与实践的关系,后两句谈论积金与积书的关系,两层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积金不如积书,积书不如读书,只读书不如读后应用于实践。
【延展】
在明末清初时代,顾炎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地位非常高,被后人誉为“一代宗师”。在顾炎武清贫的一生里,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他才能成为博学洽闻的人才,并在多个学科领域都达到较深造诣。顾炎武的治学方法是很有开创性的,这也是他能成为博学多才型人物的重要原因。
在顾炎武看来,读书人仅仅空谈理想抱负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懂得学以致用,要把从书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生活,要能创造实际效益,能够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百姓生计。如果读书人只是满足于一些奇技淫巧的小把戏,那对国家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可见,顾炎武是很务实的读书人,所以他才会在诸多领域展开学术研究,才能撰写大量有份量的著述,才能在其中提出很多独到见解,从而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建议。
研读顾炎武的书籍,会发现他的治学态度非常认真、严谨,这也是因为他带着经世致用的思想在读书,所以绝不会不求甚解,反而是用心地收集证据,以论证其研究。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在明朝晚期,文坛是盛行空疏之风的,这种风气下诞生的官僚当然也难以用心为国家百姓办事,因而社会腐败程度非常严重,并最终导致了这一朝代的灭亡。而经世致用的主张一问世,文坛也逐渐发生变化,清代很多优秀学者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从而促进了清初文化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