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汉・王充《论衡》)
【大意】
所表达的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感情,因而他的文章能深深地感动人。
【延展】
三国时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下“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臣子的满腔忠诚尽付出师一表,让如今的读者读来动容。两百年前,脂砚斋在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中怅然写下“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部让作者泪流不绝的书,最终也奠定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高峰。恰如那句俗语,“好作品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此言并没有多深刻曲折的隐含意思,却为诸多文艺创作者认同。
1993年,余华《活着》首次出版,12年后,《兄弟》一书出版,泪水贯穿这12年间的两部著作。在《兄弟》出版时,有记者采访余华,提及他在写作《活着》的时候,是哭着写完的,写作过程中是否很容易将情感带入作品。余华表示:“要是一个作家在写他的作品时不哭的话,读者就更不会哭了。”
余华写到动情之处带来读者的哭泣,写实的笔触,让人更加逼真地感受到大时代中的命运无常与生命的韧性。阅读《活着》是一个充满温暖和百感交集的过程,人物的命运无时无刻不牵动着读者的神经,余华精准的细节处理,不经意间就让人感动得哽咽泪流。
余华以其冷静的笔触,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结局悲伤的故事,可是每一个读者,都将含着眼泪接受了这样的结局。这样一些充满现实感的文字,不只让读者常感慨“残酷”,余华本人也曾在《活着》的自序部分提及创作时的不易:
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正像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