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第

『清晨经典沐心』花看半开

人气:27367 回复:0

【原文】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若至烂漫F[,便成恶境矣。 (明・洪应明《菜根谭》)
【大意】
赏花要看它半开的时候,喝酒要饮到微醺的程度,这里面大有妙趣。如果花开得灿烂,酒喝得大醉,就太煞风景了。
【延展】
宋人邵雍在《安乐窝中吟》言道:“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意思是说美酒要细细啜饮味道才好,不要牛饮鲸吞只图一醉;看花赏花,待花开到一半则应见好就收。无独有偶,清代学者李密庵的《半半歌》中有数句诗与之异曲同工:“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这些句子并不深奥,就字面而言,大抵是说,凡事力不可用尽,势不可使尽。某种程度上,它们也可作为我们日常行事的准则。
中国古来便是礼仪之邦,数千年的文化教习,在我们心中刻下了“待人以礼”四个大字。即使在民间,待人处事亦有许多讲究,譬如“七分茶,八分酒”,指的是给客人斟茶斟酒时不可斟得过满。因为茶水酒水若倒得太满,端起来极不方便,洒到人身上更是失礼,还不如只倒七八分满,留下二三分人情,意谓越喝越有。这也算得上是一种颇为含蓄的表达了。
在《辞海》里,含蓄的意思是“含有深意,藏而不露”。同说一句话,开门见山和旁敲侧击都能达到相同的目的,但有些话尤其是批评的话直来直去会让受教者听来觉得不舒服,委婉的表述则比较容易让人接受,所以我们上门拜谒他人时通常少不得要有一番寒暄。因为弓是弯的,箭是直的,非弯弓不能射直箭。
俗事如此,雅事亦如此。
中国古人作诗作画讲究含蓄美。他们泼墨挥洒间通常不会将画纸填满,而是留有一定的空白,是谓“留白”。画中有留白,非但不会给人一种“此画有缺、不完满”的观感,反而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能将画纸上没有显现的东西透过这些空白一一传输到人脑海里,从而充实了画外的意境。
相传,徽宗皇帝赵佶曾出过一个“深山藏古寺”的考题。考生们为了不跑题,大多直接将僧寺画于纸上。然而,不管那寺庙画在半山腰还是丛林里,不管那寺庙气象恢弘还是断壁残垣,都没有入得徽宗皇帝的法眼,真正得他青眼相加的是一幅无寺之作:画上,层峦叠嶂间,一股清泉飞流而下,泉边有一老僧,拾一破瓢,汲水为用。赵佶看了,不由得拍案叫绝:和尚挑水,自是为了烧茶煮饭,洗衣浆衫,料附近必有寺庙;和尚年纪老迈,仍得孤身汲水,那寺庙想必是座人烟稀少的古寺吧。所以,画面上虽不见寺庙,“藏”字已跃然纸上。
“人画山水亭屋,未画山水主人,然知亭屋之中必有主人也。是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作画是如此,写诗亦是如此,司空图《诗品》所谓“未着一字,尽得风流”便是指诗之含蓄。诗之含蓄,如同菜肴,嚼之有余味才是好手艺。很多时候,写诗作画的人并不将意思点透,但观者思索推敲之下,便知其意。
人生最美微微醉,花未全开月未圆。美景在前,小桥流水、晓风残月未必就输给长河落日、大江东去,“一览众山小”也未必比“云深不知处”更值得夸赞。就像暗香浮动有时比花香袭人更令人难忘,新月如钩有时比圆月高悬更叫人欢喜一样,芸芸众生,原是一分含蓄一分回味,一分回味一分美好!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
还没人打赏
2019-03-14 06:01:31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举报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部回复
回复此贴
用户名: 密 码: (已经输入0字节) *
 
 
打赏

金币:

评语:

可选评语:
  • 祝福……
  •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

顶部 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

用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