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第

『清晨经典沐心』凡事留余

人气:17868 回复:0

【原文】
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多损身败德之媒,五分便无悔。
(明・洪应明《菜根谭》)
【大意】
美味佳肴吃多了,就会损伤肠胃,只要控制自己,吃半饱就不会损伤身体;愉悦身心的事情,大多是损害人德行的媒介,所以愉悦身心的事情不可以做过多,适量即可,这样就不会使人将来后悔。
【延展】
      陈廷敬(1639―1712)为官50余年,是康熙帝的股肱大臣、《康熙字典》总纂官,对康熙朝的文治武功及康乾盛世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一生清廉自律,甘于清寒,家里只有老屋数间,无值钱什物。虽贵为大学士,却出门无车,衣衫粗旧,饮食无珍蔬膏粱,一冬只吃腌菜,还甚觉有味,常以“我自长贫甘半饱”而自励,被门人称为“半饱居士”。“扬州八怪”之一的文学家金农曾写诗赞扬陈廷敬的清德余风:“独持清德道弥尊,半饱遗风在菜根。”《清史稿》给予他“清勤”定评。
       离陈廷敬故居大约500里外的河南巩义,有个康百万庄园,一块悬挂在主宅过厅的“留余匾”让人印象深刻。匾上写着《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或许就是因为历代子孙都做到了自觉“留余”,凡事张弛有度,适可而止,留有余地,并远离穷奢极欲,结果康家整整繁荣兴盛了12代400余年,富到“马行千里不食别家草,人行千里尽吃康家粮”,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规律。
      “半饱”与“留余”,一是大清相国官箴,一是地方士绅家训,可谓异曲同工,反映了共同的境界与情怀。以“半饱”精神去做官,可保洁身自好,全身而退;以“留余”态度来治家,可保家业不衰,子孙出息。
      “半饱”与“留余”,都强调的是凡事应见好就收,留有余地,最忌穷极尽绝。譬如说,吃饭要半饱,现代医学认为,吃七成饱正好,益于健康长寿,胡吃海塞,吃得脑满肠肥,则是百病之源;作画要留余,高明的画家,入画的景物再多,也总要在画面上留出二三分空白;赚钱要有所节制,不能独吞,自己赚钱也要给别人钱的机会;喝酒也要适可而止,酒至微醺,花至半开,是最佳境界,喝得酩酊大醉,那是自找罪受。
       实践证明,用“半饱”思想来治愈物欲的贪婪,用“留余”精神来节制生活的奢侈,既是效果明显的明智之举,也是仁人志士的经验之谈。“半饱”,是保持身心健康的硬道理;“留余”,是实现人生辉煌的大智慧。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
还没人打赏
2019-01-24 05:50:25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举报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部回复
回复此贴
用户名: 密 码: (已经输入0字节) *
 
 
打赏

金币:

评语:

可选评语:
  • 祝福……
  •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

顶部 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

用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