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人主之所惑者则不然。以其智强智,以其能强能,以其为强为。此处人臣之职也。(《吕氏春秋・似顺论》)
【大意】
君主这种人,居于清虚,执守素朴,看来没有什么智慧,所以能使用众人的智慧。智慧回归到无所能的境地,所以能使用众人的才能。能执守无所作为的原则,所以能使用众人的作为。这种无智、无能、无为,是君主所执守的。君主中的糊涂人却不是这样。他们硬凭自己有限的智慧逞聪明,硬凭自己有限的才能逞能干,硬凭自己有限的作为做事情。这是使自己处于人臣的职位。
【延展】
汉朝建立之时,刚刚经历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如此大范围长时间的战乱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战争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破坏,一方面大量人口死亡,青壮劳动力损失尤剧,另一方面是经济凋敝,百姓生活极为困苦。据历史记载,当时汉高祖出行找不到四匹纯色的马,大臣上朝只能坐牛车。统治者尚且如此,底层百姓的生活只会更加不堪。
汉初统治者鉴于秦亡的教训及汉初社会经济的残败,将黄老之术中的无为而治、节欲崇俭、与民休息的观念转化成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史记》提到汉初一些著名的地方长官,比如曹参、汲黯,他们做地方官只是管其大体而已,琐碎的事情不管。经常在衙门饮酒,快活得很,结果天下大治。刘邦集团大多来自社会下层,对儒家咬文嚼字、繁文缛节不感兴趣,唯有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比较对口味。黄老之术反对穷奢极欲,提倡“卑宫室而高道德,恶衣服而勤仁义”,因而,汉初推崇黄老的几位皇帝都十分俭朴。最具代表性的是汉文帝,他“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文帝在营建自己的陵墓时,还明确告诉后人不许起坟,不得以金银作装饰,陪葬品都用瓦器。
汉初诸帝为了达到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目的,对农业更是十分重视。刘邦在统一战争刚一结束时就宣布复员军队,释放奴婢,要求因战争而流亡的人口返乡归农,复故爵田宅。文景二帝多次在诏书中强调:“农,天下之大本,务莫大焉。”他认为,“道民之路,在于务本。”他们还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措施,如把“务劝农桑、人口增加、土地开垦与否”作为地方官吏考核的标准;设立“力田”官以劝农;实行贵粟政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允许百姓入粟拜爵、入粟赎罪。这些政策的实施,使汉初社会经济迅速得到复苏与发展。司马迁在《史记・律书》中毫不掩饰地称赞说:“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在黄老思想影响下,汉初几任统治者均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结果,六七十年后,汉朝经济充分发展,府库里铜钱绳子腐烂无法计算,粮食多到仓库都不够用了,汉朝人囗从1300万增加到汉武帝初期的3600万,为汉武帝开疆拓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