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大意】
孔子回答颜渊如何实行仁德时,提出视、听、言、动要遵循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生活的基本准则,言行举止保有一种理性的克制力。
【延展】
“三不猴”是一个来自古老东方的神圣而秘密的图示,它描绘了三只姿态不同的猴子形象:一只蒙住自己的眼睛,一只掩住自己的耳朵,还有一只遮住自己的嘴巴。它阐述了一个抽象且奇特的为人处世的观点:不看、不听、不说。如今,在世界范围内,“三不猴”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艺术形象,它被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纪念品,风靡亚洲、非洲各地的民俗市场和旅游景区。在现当代的许多艺术作品中,“三不猴”则更多地被用来当作一种视觉化或概念式的隐喻,或是指涉一种基于道德层面的人性现实,或是表达一种对于思想文化以及宗教精神的反思。
“三不猴”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一般被认为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中国。那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曾经提出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的克己主张,正好与这三只猴子的姿态一一对应。
“三不猴”的雕像,提醒和告诫我们,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与人打交道时都要小心翼翼,谨守这三只猴子所代表的“三不”之道―――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这非但是一种基本的为人礼仪,更是一种自我保护,让我们免招是非,免惹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