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宋・陆九渊《与傅全美书》 )
【大意】
听到别人说自己有错应当高兴,知道自己的过失应当不隐讳,而改正自己的过错应当毫不害怕。
【延展】
贞观十八年,太宗对群臣道:“现在我想听听自己有何过失,你们要畅所欲言,专谈我的缺点。”长孙无忌等大臣都说:“陛下以恩德教化,使天下太平,有何过失。”侍中刘洎[jì]却说:“陛下圣德确如长孙无忌所言,但近来有人上书,陛下觉得不称心,当面诘难,使上书者惭愧退下,这不是褒奖进言之路。”太宗听后,高兴地表示:“你说得对,我一定改正。”后人评价说,正因为唐太宗闻过则喜,才取得留名青史的“贞观之治”。?
但在现实中,普通人听闻自己的过失,却常常用以下四种方式来对待:一是闻过则怒。动辄训人,给提意见者以难堪。二是闻过则辩。自以为是,使他人觉得这些意见本不该提。三是闻过则惘。不敢面对现实,有时感到茫然无措,甚至消极沉沦。四是闻过则疑。视提意见者为异己,暗中打击报复。
其实,历史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现实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闻过,就要敢于正视。闻过,就要虚怀雅量。闻过,就要知错就改。听其言,纳其说,方能集他人智慧。常自警,方能使自己日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