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第

『清晨经典沐心』用人有别

人气:24261 回复:0

【原文】
《经》曰:“智如源泉,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智可以砥砺,行可以为辅警者,人友也;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快意,一呼再诺者,人隶也。故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欲观其亡,必由其下。
故同明者相见,同听者相闻,同志者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故辅佐左右所欲任使者,存亡之机,得失之要。(唐・赵蕤《长短经》)
【大意】
《玉钤经》说:“智慧有如泉涌,行为堪为表率,这样的人可做导师;智慧可以磨砺他人,行为可以辅助和警策他人,这样的人可为良友;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不敢做一点出格的事,这样的人可为官吏;还有一种人,你要是只图眼前的方便快意,只要你叫他一声,他就会连连答应,这种人只能做奴隶。所以最好的君主要用堪为导师的人来辅佐自己,中等的君主要让良友来辅佐自己,下等的君主要用官吏来辅佐自己,亡国的君主却只用奴隶来辅佐自己。”要想知道一个国王是否会亡国,只要看他的手下是些什么人就够了。
本来,有同样见识和同样追求的人才会相互亲近,不是贤德的人,就不会任用贤能。因此,任用什么样的人来辅佐自己,实在是存亡的关键,得失的根本啊!
【延展】
官渡大战之后,刘备投奔了刘表。刘表虽然待刘备如上宾,但却不重用刘备。刘备并不快乐,因为他有雄心大志,想恢复汉室江山,一统天下,所以日子虽然过得清静,却整日闷闷不乐。
刘备无事之时,便读史书和兵法,认真总结别人统一天下的经验。他渐渐认识到,历代君主统一天下,都少不了文人武将的辅佐,特别是有像管仲、百里奚、商鞅这样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贤。刘备为了能够找到一位大贤,不愿再呆在宫中,而是四处访贤求才。
刘备屯驻新野时,拜徐庶为军师,徐庶很快帮刘备打了胜仗。但好景不长,徐庶被曹操用计骗到许昌,走前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得到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等,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刘备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冈。刘备轻扣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中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又看见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住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测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一封信,与关、张怏怏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冈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三顾茅庐之时,刘备已经46岁,是长者。而诸葛亮才26岁,是年轻人。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成就一番伟业,刘备不惜不顾身份、地位、面子以及年龄悬殊,恭恭敬敬,诚心诚意地礼遇诸葛亮。
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意思是“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从未敢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为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事隔二十一年,刘备三顾茅庐的三请之恩仍被诸葛亮永志于心,念念不忘。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
还没人打赏
2018-08-08 05:38:31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举报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部回复
回复此贴
用户名: 密 码: (已经输入0字节) *
 
 
打赏

金币:

评语:

可选评语:
  • 祝福……
  •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

顶部 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

用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