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爱而后用之,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利而不利也、爱而不用也者,取天下矣。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也。不利而利之、不爱而用之者,危国家也。(《荀子・富国》)
【大意】
不使民众得利而从他们身上取利,不如使他们得利以后再从他们身上取利来得有利。不爱护民众而使用他们,不如爱护他们以后再使用他们更有成效。使民众得利以后再从他们身上取利,不如使他们得利而不从他们身上取利来得有利。爱护民众以后再使用他们,不如爱护他们而不使用他们更有成效。使民众得利而不从民众身上取利、爱护民众而不使用民众的国君,就能得到天下了。使民众得利以后再从民众身上取利、爱护民众以后再使用民众的国君,能够保住国家。不使民众得利而从民众身上取利、不爱护民众而使用民众的国君,只能使国家危险。
【延展】
王安石执政后,于熙宁二年八月壬午(1069年9月21日)实行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青苗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官方向民间发放的贷款。国家为啥这么搞,因为农民手里没钱,春天想种地却没有种子肥料耕牛等生产资料,种不了地就会导致土地荒芜,土地荒了就会出现流民遍地,流民多了就会导致社会动荡。春秋时期管仲说过,有恒产则有恒心,无恒产则无恒心。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毫无疑问是社会的不安定分子,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流民问题相当重视。宋神宗之所以下定决心搞变法,王安石之所以一意孤行搞改革,也是为了让大宋王朝不要在流民问题上出现隐患。
但是政府的信用机构成立之后,就需要有个良性运转机制,让国家政策能够实实在在落到实处,让广大贫民得到好处。青苗法具体操作规则是,各地粮仓存储一千五百万石钱粮为本金,民户向官府粮仓借贷时,以十户为保,十户中必须有上等户三户,以他们私人财产做抵押。每年正月三十借贷夏天青苗款,五月三十日以前借贷秋天青苗款,夏天青苗款必须在五月底之前还清,秋天青苗款必须在十月底之前还清,每期利息二分,也就是百分之二十。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可以迟交甚至减免利息,只收本金。
这个信用制度从一开始的设定中就存在缺陷。首先担保制度不合理。十户联保,七户赤贫户,三户富裕户,赤贫户属于低信用无保障的客户,他们很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无法按时还上贷款,这样一来就把风险全部转嫁到富裕户身上。而富裕户本身不需要跟借贷机构打交道,完全能够自给自足春种秋收。可是官府为了完成放贷任务,就会强行摊派富裕户为赤贫户担保。这样一来富裕户也很可能被拖累成赤贫户。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些赤贫户一看有人能够给他们承担风险,即使他们能够按时缴还贷款也可能拖延不还,而官府在催缴贷款时也会倾向于在富裕户身上下功夫,省钱省力还能得民心,何乐不为。王安石在这个设定中没有考虑人的劣根性,导致隐患重重。
其次政府的本金不够。政府只有一千五百万本金运转,而信用机构都有保底措施,只能贷出一千万,一旦出现农户不能按时还上的情况,就会影响下一次放贷,为了维护该机构能够正常运转,各级官员只能强行下去催缴,贫户无力缴纳的话就会吃官司,于是出现了卖儿卖女,生卖青苗的现象,最终导致流离逃亡,流民遍地。王安石的学生郑侠看到此情此景,冒着生命危险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宋神宗和太后看了之后潸然泪下,王安石黯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