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素书》)
【大意】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所谓道,是人所遵循的自然法则,它支配着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而天地万物却不知其所缘由。所谓德,就是指人顺应自然的安排而各有所得,它支配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尽其所能。所谓仁,就是人与人间的亲切关爱,它包含慈爱、恩惠和同情之心,人之亲近之情顺其产生和形成。所谓义,就是人所遵循的与事理相适宜的原则,根据这种原则,奖赏善者惩罚恶者,从而建立功德、成就事业。所谓礼,就是人日日身体力行,起早睡晚勤奋实践,形成人与人之间长幼、尊卑的一种伦理纲常。这五个方面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延展】
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尚年幼,无法处理朝政国事。武王的弟弟周公担心天下人听说武王已死而背叛朝廷,就代替成王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几个弟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
周公就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交代。他们为天下大业忧劳终生,现在才刚刚成功。武王却早逝,成王尚且年幼,我这样做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的大业。”
周公辅政的时候,唯恐失去天下贤人。为了及时接待贤士,他洗一次头,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就赶出去见客。很多次吃饭的时候刚好有贤人来,他就好几次吐出口中食物,先去接待。他宁愿改变自己的生活节奏,也不愿怠慢天下贤士。
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就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去世,终天下大治。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可见,周公深深了解道、德、仁、义、礼的本质,并为之践行。仅仅从“德”和“仁”两方面来看:有需求则称之为欲,需求而无所得,那是因为没有达到“德”的境界。遵照顺应具体事物的自然规律,需求会更容易获得满足。周公能顺应规律,从而实现自己辅助国君的目标,他是真正的有德之人。仁犹如天,无所不覆盖;犹如海,无所不包容;犹如雨露,无所不滋润。周公按照仁的法则做事,从不孜孜以求于如何去亲近天下之人,只是尽力善待他们,天下之人自会去亲近他。《尚书》说:“鸟兽鱼鳖这些自然之物都各顺其性,各应其时,各处其所,这都是仁广布于天下的结果。”周公的行为成了后世为政的典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对他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