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第

说蝉

人气:156179 回复:1

1711707981

   长长的夏日里,窗外一片蝉鸣。使我感到奇怪的是,众多的蝉叫声竟然如此一致,“知了——知了——”,然后戛然而止,几秒钟之后,又群起而鸣。


  蝉的叫声就是这样的无休无止、高亢清越。古今中外有着许多以蝉来咏志说理的掌故。唐朝时,骆宾王因为得罪了武则天而被下狱。他在狱中写了一首五言律诗《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这首诗前面还有一篇200多字的序言。序言讲,自己深陷囹圄,窗外有一棵大树,树上蝉鸣不绝于耳,于是由蝉声的清远想到人事的悲哀,由蝉的高居想到人的高尚,又由蝉声的易逝想到生命的短促,最后卒章显志:“非为文墨,取代幽忧云尔。”蝉与仕途沉浮何干?蝉与人品优劣何干?只不过是借蝉言己而已。


  外国也有借蝉言理者,如法国十七世纪诗人拉封丹,曾写了一篇寓言故事,讲道:整个夏天,知了都在歌唱,当北风刮来时才发现自己缺粮,于是只好到勤劳的蚂蚁那里去借一点粮食以备冬天之用。蚂蚁问知了:“天热的时候你在干啥?”知了回答:“每日,不论遇见谁,我都为他们歌唱。”蚂蚁便说:“啊,你一直在唱歌?好吧,那你现在继续唱吧!”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而这道理在我儿时就被我学问不高的父亲重复了无数遍:“勤谨勤谨,吃饭也准;懒惰懒惰,必定挨饿。”


说到蝉,我忽然记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段关于蝉的逸事。朱自清在散文《荷塘月色》中写道:“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篇文章发表后,便有一位读者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在夜里是不叫的。朱自清马上向一位昆虫学家求证,得到的回答是:也有人曾经在月夜里听到过蝉鸣。“曾经”,毕竟是不确定,在此情况下,朱自清决定再版时删去这一段。但是此后不久,朱自清又接连两次在月夜里听到了蝉的叫声,后来又在阅读王安石的诗歌《葛溪驿》中发现关于蝉儿夜鸣的描述:“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这才打消了删改文章的念头。这件事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大文学家在创作上一丝不苟的精神。


  其实,窗外“知了——知了——”的叫声使我更多地想到了童年往事。


  在我的童年时代,男孩子们几乎没有不去粘知了的。汪曾祺在《夏日的昆虫》里讲过,他们儿时粘知了的办法是用一根长长的芦苇,把顶端做成三角形,在三角形上缠上几层蜘蛛网。而我们的办法与此相异,却与《庄子·达生》里佝偻丈人所用的办法有点类似。是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竿,在尖细的一端裹上面筋,发现树上的知了之后,就要有着佝偻丈人一般“稳准狠”的功夫了。在漫长的夏日里,我和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到榉林山钻进林子里去粘知了,真是感觉乐趣无穷。


  粘到知了后,我把它放进母亲特意缝制的小小的布袋中,带回家后可以把玩好多天,或者和小朋友们比赛,看谁的那一只叫得更响,飞得更远。若是口馋了,母亲便会把蝉的翅膀剪去,放到一个小碗里,撒上些细盐,炒给我吃。在那生活清贫的年代,这可是难得的美味。


  世事变幻,社会移迁,粘知了这种我童年时常常都做的事情,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已然是非常陌生了……可是近日我忽然又看见,有的家长领着孩子在小区里粘知了,那小孩子欢呼雀跃的样子使我不由得又记起童年的往事来……(刘书章)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
还没人打赏
2019-08-04 09:46:56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 | 引用 | 编辑 | 举报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部回复
回复:

{105}

我来说一句

发表
2019-09-16 12:20:46 来自青青岛社区
回复此贴
用户名: 密 码: (已经输入0字节) *
 
 
打赏

金币:

评语:

可选评语:
  • 祝福……
  •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 不作死就不会死

顶部 客户端
青岛新闻客户端
×

用其他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