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北京青青藤教育董事长张敬
导语: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的孩子对学习乐此不疲,有的孩子一个爱好可以不用催促自己坚持很多年,探究其中的原因,会发现是自主学习力和内驱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开启幼儿的内驱力,正是青青藤幼儿园十年历程中始终践行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教育理念。
那么,内驱力的开启、形成和发挥是怎样体现在青青藤的幼儿教育中的呢?日前,记者特别对北京青青藤教育科技股份公司张敬董事长进行了专访。
记者:张总,从事教育行业的,大概都知道内驱力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甚至内驱力的形成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轨迹。那么,究竟什么是内驱力呢?
张敬:关于人的内驱力,瑞士著名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把它定义为“生命驱力”,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并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它源自于人天生的内在欲望,其实质是一种无意识力量。比如人饿了,想吃饭,这时的“饿”就是一种因生理需求而产生的内驱力。
对于孩子的成长,内驱力到底有多重要呢?众所周知,美国的哈佛大学一直是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的校报,每年都会对入园新生进行一个调查,以了解这些学生之所以能成为“学霸”的原因。根据2018年的最新调查,这些“学霸”中,超过78%的人学习动力来自于“自我期望”,而非来自家长、老师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这就说明,学生的自我内驱力才是成就“学霸”的决定性因素。
记者:怎样才能让孩子具备内驱力?
张敬: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理解一个概念:“内驱力教育”。
如何开启、释放和引导上面所说的无意识力量,使其成为人的自觉行为的积极主导,这就是“内驱力教育”。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自己的潜意识里,都喜欢不断重复地做让自己开心、快乐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而夸奖就是一件能够让人们开心与快乐的事情――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的认可,使自己产生一种成就感。
所以,我们在教育中,一定要经常学会以培养学生的内驱力作为教育的目标,把老师的要求逐渐变成学生的行为自觉,从而达到“不教而教”的境界。
记者:内驱力教育和社会上曾经流行的潜能教育有什么区别?
张敬:简单地说,内驱力教育解决的是“我想学”、“我要学”,“我想做”、“我要做”以及我在多大程度上想学和想做的问题;潜能教育解决的是“我能学”、“我会学”,“我能做”、“我会做”以及“我能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潜能教育必须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征去激发他的潜在能力,比如单词记忆,通过潜能教育有可能使其单词量超出普通孩子的程度,但不意味着孩子能主动认知和理解。内驱力教育则是从小开启孩子对学习和认知的内在需求,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自主性,使孩子建立“成就优秀自己”的受益一生的动力源。两种教育模式应用阶段不同,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但在国际上,内驱力教育是一种比潜能开发更前置、更明确、更具普遍意义的教育方式,道理很简单,没有孩子自我内驱力的驱动为前提,潜能开发就是一种被动开发,也不可能持续。
记者:每一种教育理念都会有指向的教育方向,那么对孩子进行内驱力教育所要追求的方向是什么呢?
张敬:对于孩子来说,内驱力尤其具有决定性。因为孩子小时候,尚未开蒙,一切基本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还不成熟的思维能力和还未开拓的眼界,导致他们只能依赖自己的喜恶行事,很难像成人一样在综合考虑各因素之后,做出即使令自己不舒服但正确的决定,就如很多孩子明知道吃糖会导致蛀牙,但还是忍不住嘴。这些“恶习”如果仅靠大人的严格管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重复,而且还常常出现适得其反的极端结果,造成孩子探究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弱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启发孩子正向的内驱力(比如保护牙齿可以吃到更多好吃的东西,可以得到更多的夸奖等),帮助孩子形成内在的对于健康行为的自觉需求,自主地拒绝不健康行为。所以,内驱力教育要做的就是孩子能自愿地“管住自己的嘴”,自主、自律、快乐、正向地成长。它的方向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让孩子成就优秀的自己。
记者:跟您谈论间,对内驱力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咱们青青藤幼儿园的内驱力教育是怎样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中加以体现的呢?
张敬:青青藤通过强大教研团队,在国内同业中率先以“开蒙内驱力”这一先进理念携领课程体系的构建,成功创设以启发和强化内驱力为核心的字族文阅读、灵动数学、绘美世界、乐学乐动、科学实验、健康体能、社会实践等七大课程,并配合以默示教学法、习得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模仿教学法、韵律教学法、联想教学法、社交教学法等10大独特教学手段,从思维逻辑到审美修养,从兴趣探究到价值认知,从情感熏陶到社会交往,全面开启、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知识、建立情操的天然需求,帮助幼儿建立起一生受益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成长三大能力。
记者:如此丰富全面的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能否描述一下?
张敬:青青藤的教研专家认为,内驱力教育是是使一切教育模式能产生强大效能的前提和基石,正如孩子学习走路,就是源自想去到更远的地方的内驱力,你得先开启他“走得更远”的愿望,才可能进一步激励他“走得好”、“走得快”。
在“内驱力教育”的教育理念之下,青青藤幼儿园从课程研发、教案设置到幼儿园整体的环境创设,都以有助于幼儿内驱力的启发为出发点。比如默示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由老师设定一个孩子从没有实践过的目标,老师“不经意”地重复做到,引起孩子的注意和兴趣,最后引导孩子自己去试探和完成,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种有目的的潜移默化的教学,孩子自主实践成功,做这件事的内驱力也就形成了。
再如青青藤幼儿园的环创设计,有很多既有装饰性又有教学意义的墙饰,老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随时把孩子带出教室,在这些有意义的墙饰前上课,用环境的变换来引发孩子对事物的联系和联想,在大脑中建立认知逻辑,产生主动理解事物的内驱力。
青青藤一向在幼儿园教育体系的建设中推行“寓教于育”,即使最常态的幼儿保育环节,也要体现出助益孩子身心发育的教学意义。比如青青藤国际幼儿园标配的室内新风系统,就列入了“联想教学法”的内容,老师通过道具帮助孩子用嗅觉感受污浊空气与清新空气的不同味道,理解新风系统的作用,进而联想到自然环境的生态循环对人类健康的意义,这样也就开启了孩子对于爱护、保护自我生存环境的内在需求。
记者:张总,冒昧地问一句,您对内驱力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心得,是否也在您自己孩子的身上加以应用了呢?
张敬:是的,这个问题也正是我想补充的。多年来,青青藤的内驱力教育在逻辑架构和课程体系的体现上都越来越成熟,效果也正如我们所期待,非常显著。这些不仅深入了我和我的同事们的思维方式,更融汇于我自身的家庭教育实践中。
我研究内驱力教育,也跟对女儿的教育心得有很直接的关系。
我女儿今年15岁,从小我就没有为她设定超出她个人意愿的任何目标,主要是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来影响她,同时告诉她一些底线,给她一些方向性的引领,更多地鼓励她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比如她很小的时候我就给她多种选择,这就是在内驱力教育中最关键的开蒙环节:发现兴趣点。她愿意学滑雪,学跳舞,学钢琴‘学画画,我都鼓励她去试,后来她的爱好更多地集中在跳芭蕾和学画画上面,那我就跟她说,你学这些,我也觉得很适合你,将来一定能有好成绩,但这个过程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很辛苦,你能坚持么?她说没问题,我喜欢,我就愿意。果然,有了这个承诺,她坚持得很好,从二年级上芭蕾舞班的一个小配角学起,到六年级终于达成她自己的愿望,成为了出演剧目的主角,这中间曾经历了患上足底筋膜炎的痛苦,对她练舞造成很大影响。我疼在心里,但也没阻止她或要求她,只是建议她根据自己的感受作决定,虽然自己有过承诺,也要以保护身体为前提。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坚持,也成就了自己的优秀。
她学画画也是一样,很投入。5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画展,老师问她是参加集体画展还是举办个人画展,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办个人画展。准备了3个月,画展很成功,其中一幅还被学校推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记画大赛,并获得亚太区大奖。这个过程都是她自己的决定,因为从小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只有她自己决定的事情,才能做得用心,做到最好。
作为家长和老师,在孩子内驱力的开蒙中,就是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激励,使孩子不断地强化自主性和主动性,不断获得使自己“更优秀”的动力。
女儿就读北京实验二小时,当时的校长李烈给她的评语是“多才多艺,大气博爱,开朗热情,积极主动的好学生......”我觉得这是对她拥有强大内驱力的最恰当的认可。
近年来,青青藤经过教学实践与教育科研相结合,已经把内驱力教育的理念转化为系统化的学习课程和教学方法,涌现了许多拥有强大内驱力特质的孩子。很多家长跟我一样,从这种内驱力的教育中得到更多的自主空间,与孩子更多地分享快乐,而不是为如何教好孩子而发愁、而烦恼。孩子很享受自己的独立和自主,很愿意为自己的优秀而努力,家长也很享受跟孩子之间的相处,没有“做任务”的压力。
记者:张总对女儿的教育,我觉得太有说服力了。那么,内驱力教育在青青藤公司,除了作为针对幼儿园孩子的教育理念,是否也同时应用于青青藤的企业文化建设呢?
张敬:完全正确!内驱力教育理念,不仅应用于构建青青藤课程体系和幼儿园办学体系的全过程,同时也应用于青青藤企业的管理和文化建设,因为成年人的内驱力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启发和激励的过程,这在青青藤企业的管理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
在青青藤公司总部和各个直营幼儿园,都贯穿着“为内驱力敞开空间”的管理思想,上级和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既不是机械的垂直管理,也不是任意插手的扁平化管理,而是更多地采用“底线管理”,任何层级的员工,只要恪守有利于公司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都可以为达成自己的任务目标而向上级或其他部门提出协作要求,要求一旦转化为协作目标,该员工便自然成为其任务的全权责任人,这样该员工便产生了对于任务结果的效率和质量双重内驱力。
特别是幼儿园老师,内驱力在他们身上的表现对于幼儿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默示引导,成为青青藤教育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样的内驱力动能之下,青青藤无论是园所口碑还是公司经营,都形成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稳定走向,也被同行公认为幼教行业的典范。
记者:张总这一说就明白了,难怪我看到有一份针对幼儿园家长的调查说,从青青藤幼儿园毕业的孩子,都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孩子的“青青藤特质”,就是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愿望都特别强,上学以后,不仅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内容,而且善于合作,心胸开阔,普遍具有亲和力和领导力,这大概就是内驱力教育所造就的品格特征吧?
张敬:是的,这就是青青藤内驱力教育效能的根本。
内驱力,在教育的意义上说,就是人成就优秀的动力。它的落地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启发孩子自主的愿望;二是为孩子自主提供足够的“道具”和空间;三是引导孩子自主不偏离正向成长的路径。因此,青青藤实际上为幼儿教育构建了一整套内驱力开蒙系统,为孩子铺就一条“自己成就优秀的自己”的健康成长之路。
正如导致人类一切文明形态演进的创新规律,我们引用英国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的理论来佐证,就是,孩子的每一次尝试和跨越都是在努力建立自己的第二曲线过程,即在成长过程中跳脱已经趋于成熟的第一曲线的轨迹,在新的高度形成非连续性的第二曲线的全新演进。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要做的不光是静等花开,而是给予孩子一个起飞的勇气和成长的环境,帮助孩子把不断突破建立第二曲线作为一种常态。在这个层面上的研究和开发,也将是我们教研持续深入的课题和不断升级的方向。
记者:好的,谢谢张总的精彩解读,我们一起期待“内驱力教育”不断涌现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