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歲月 歲月匆匆
一一我讀新《歲月匆匆》
讀者慕羨紅
去年底從秋明老師處得到一本新出版的蓝月亮文学社青岛作家散文集,開始以為翻翻作罷,翻著翻著忽然覺的有味道,便認真地讀下去,直到讀完。看到一本自己認為的好書,一囗氣讀完的人,恐怕當今社會少之又少吧?我反不是,為什麼?因為我是一個外地的青島移民。至今對青島了解平平,在以往翻閱的民國史中,史料大都以清未民國的大人物為主線。而對青島的風土人情、民間風情談及了了,而這本《歲月匆匆》散文集,反其道而行之。這對我一個想了解青島的外地人來說,真是求之不得也。
就像書中于向阳的《嶗山緣石》、李岩的《癡情柴砂,壺裡亁坤》、楊昌群的《話說嶗山野貓》、鄭文彪的《青島天主教堂》、大山的《小青島丶我愛你》、宋慧珠的《古代女人纏足》、劉端生的《錯埠嶺的故事》等篇對我特有吸引力,讀罷感覺自己剛剛來過青島,美也。像于向阳的《嶗山綠石》對我一個外地移民來說,就是一篇地理礦石雜志。它把嶗山綠石的來世今生,把嶗山綠石的來去龍脈,把旱石和海底之石的特性、天生之別都一一向我們娓娓道來,尤其是嶗山綠石的藝術特質,更使我刮目相視。他寫道:嶗山綠石按其產出形態分其二種,即以翠面為特征的圖紋石,也稱“板子石”。供欣嘗的是平展翠面所呈現之精彩圖案。以石、翠混雜糾結成塊主要夠征的造型石。亦稱“鑲
嵌石”。所展示的是立體的山川景觀和各種抽象形態。他的描述簡練、生動、易懂。
看了李岩的《癡情紫砂,壺裡亁坤》就像讀了一張紫砂壺說明書。南泥、紫砂和壺不是青島的本土文化產品,但經過李岩老師的專業介紹,你就可大概的對它有所感悟。我是一個外地移居來的人,江蘇宜興沒去過,紫砂和紫砂壺見過,但不甚了解。所以,更不知道青島還有個紫砂壶博物館。讀了這本《歲月匆匆》李岩老師的散文,仿佛參觀了一次紫砂壺展覽,收益非淺。李岩老師的文筆細膩,詞匯豐富,對一件曾通的器物賦於暫新的生命,沉澱的曆史責任和無以倫比的藝術價值。使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一一紫砂文化,有了更加明確的新的認識,更加熱愛中國的歷史和藝術。
青島天主教堂,位於市南區浙江路15號。原稱為聖彌厄爾大教堂。始建於1932由德國建築師畢哈先生,聯同德國傳教士弗来波爾設計。整體風格參照了西歐日耳曼民族的哥特風格和羅馬風格相結合的建築模式,采用了黃色的花崗岩為外立面。以鋼筋水泥為主要的建築材料。建築呈雙燈塔模式。內有四口大鐘。奏響後數裡地之外都能聽到響聲。這是鄭文彪散文裡的一段,點到為止,不多不少,述情達意,字簡意駭。可謂精妙。仿佛教堂就在你身邊,鐘聲就在你上空縈繞。你馬上就要在教堂拍照。這就是文學的魔力,作者的天賦。
劉端生的散文《錯埠嶺村的故事:鬼開燈》更像另類文章。它講了一個小故事,很有醒世作用。說當年山东省外貿公司在村裡有一個倉庫。晚上值班的兩個人,關燈睡覺了。睡一會有一個人發現燈開了,關掉又睡了,等他醒來燈又亮了。他就問他的同事,你開燈來嗎?另一個回答道:沒有,我一宿沒起來!這一下兩個人害怕了,向領導匯報要求調崗,後來換了兩個膽大的,還是燈開不見人。領导一聽也發毛,就向當地駐軍借了兩個戰士晚上一同值班。兩個戰士夜晚輪崗,死盯燈的拉繩開關,忽然一個夜晚燈亮了,一個戰士突然發現一隻小老鼠從自行車輻條上跳下跑了,這個戰士仔細一觀察,原來單位一輛自行車放在守衛室,燈繩纏在了輻條上,夜晚小老鼠碰巧上了輻條上,壓力一大燈繩一緊燈就開了。鬧鬼之事真象大白。這篇散文的意義在於,不但破除了鬼的迷信,更加證明了一個道理。事情總有因果關係的,任何事物不能偏面思考和認識,要先找原因,而後知結果,一開始找到燈繩把它順開,那裡來的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