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老聊書畫(八)
同是河北人,兩頭狀元郎
一一和李岩老弟聊聊孫伏伽和劉春霖的狀元書法
自隋朝開科取士到光緒三十年取消科舉。1300多年以來,共產生503名狀元。有據可查的苐一名是隋朝河北人孫伏伽,倒數苐一名是清朝河北人劉春霖。而且兩人都活了七十左右。不謂之不巧也。李岩老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兩人的書法功夫。
公元618年,大隋亡國。李淵稱帝建唐。孫伏伽作為隋朝的一個小法吏也順勢投入了唐朝。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孫伏伽參加唐朝的開科取士。一舉奪得了頭名狀元。而為此進入了唐中央機構。作過小吏、地方大員、司法可惜的定事、諫官。但他半生還是作司法官員。在唐初的政壇上,好的官聲不亞於魏征,深得李淵、李世民父子重視。屢屢委以重任。
李岩老弟,令我們遺憾的是,由於曆史原因,我們見不到孫伏伽的親筆手跡了。但是,我們可以從隋唐時期的一些碑刻中,捕抓到當時風靡一時的一些書法風格、形態、精神、氣象、骨架和魏晉遺風方面信息、領略出孫狀元的書法。更重要的是,作為古代的科舉考試,第一要素就是書寫一一所謂書法。縱觀古代考埸,因書寫問題而被拿下的比比皆是。這就足以證明書法在考埸上的關健性。作為榮登狀元及弟的孫伏伽他的書法就可想而知。
李岩老弟,以上是與孫伏伽大約同時代或前後差幾十年的的書法家作品,我們從中可以窺見當時的書法水平。可謂窺一斑見全豹。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奪得頭名狀元的孫伏伽的書法是何等的水平呢?有時模糊比清析更富有美感和想象力。你說不是嗎?
李岩老弟,咱再聊聊開科考試的最後一位狀元一一光緒三十年登第的劉春霖。說起劉春霖,他的一生可謂冰火兩重天。李岩老弟,你先看看他是怎樣中狀元的。按照主考官上報的狀元、探花、榜眼的順序。廣東朱汝珍是狀元。河北劉春霖是探花。可慈禧有個毛病,她看到的東西如果不順心意,她就胡思亂想,胡聯係,胡猜疑。她看到朱汝珍的名字上的珍字。就往珍妃身上想,越想越生氣,拿筆把朱汝珍和劉春霖兩人的名字調了個個。劉春霖狀元。朱汝珍探花、這是劉春霖第一火。
第二火是他中了狀元。直接進翰林院作編修。這是清代科舉進階的最高職務。沒有多久派到日本留學(日本東京法政大學學法政)。回國後又相繼擔任了眾多高級職務。可是好景不長,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王朝。他的這個第一人中的最後人,失去了一切。進入了冰凍期。從此,基本以買字為生。
李岩老弟,下面就具體聊哪劉春霖的字。他的書法可以說是中規中矩的練過顏真卿、歐陽詢、虞世南。他把三人的筆法揉在一起磨了好一陣子,但是最後終於走了出來,但是他的字總離不開顏的神韻,歐的骨架,虞的影子。他把三位一體的字上下綃為一拉,左右綃為一緊。這一拉一緊成就了他的書法。而沒有掉入館閣體的大坑。活脫脫地成劉春霖體。為此,當時就流傳“大楷學顏,小楷學劉”的說法。
當然,他不是一個有突破性、創造性的書家。這和其它終生走科舉之路的書家一樣,很難從中跳出來。為什麼說“泥古而不化”呢?石濤為什麼说“具古以化,我以我法”呢?藝術是需要變化的,和大自然萬物是一樣的。千變萬化才能具有生命力。當然劉春霖的書法是值得欣嘗學習和保存的。因為他總归是一個時期的晈晈者。
附注:李岩,岛城作家(艺术评论) 任秋明,资深文博工作者、书画家。
下面,请大家观赏任秋明近期作品——
青岛李岩2023年10月18日晚发布于青岛格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