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禅意,浑然天趣
——从王春林、张玺淏指画创作谈起
青岛李岩撰文摄影
说起指画,有人说是旁门左道,有人说是雕虫小技,总之不太认同。其实,跟据笔者零距离对当代指画家王春林八年来的跟踪报道来看,窃认为作为中国国画分支的指画,的确是凤毛麟角,少有人涉足。但是,指画却有毛笔画所达不到的点线面效果,金钱点、手指印,浑然天趣,点到即可;线似连非连,似断非断,虚虚实实,朦胧中不失真切;画面上立体感强,色彩鲜明,浓淡相宜。王春林擅长画指墨山水,这自然是他传承了恩师张伏山的指墨功夫,加之几十年的刻苦磨炼,所以才能达到今天的水到渠成,炉火纯青。指画虽然貌似小众,实则真画好了,大雅大美,醒目亮眼,会让人肃然起敬,受到百姓大众的喜爱,堪称中国国画的一朵奇葩,另辟蹊径的指尖舞蹈,实至名归的古拙之作,来之古老的巧夺天工,从而登得上大雅之堂的“座上宾”。
有时,王春林和徒弟张玺淏也画画指墨花鸟作品。笔者经常现场观摩,一般他们都先画头,画出轮廓,点睛,不失其神气,再用小指甲处理其嘴、眼等,几指下去,画面便随之产生跃起了动感,灵动、活跃,所局限之处,是由于手指显然不如毛笔那样流畅、自如,且不宜上色渲染,所以指画对形象轮括往往一带而过,若即若离. 然而,这样反而得其天真,无拘无束,毕竟十指连心,指肚与宣纸摩擦,是能感觉出温度的,这种特殊的感受,又是毛笔所难以胜任的。同时,也正好应了西方现代绘画也往往注重似像非像、似是而非的两者结合,即所谓的更为注重过程的艺术流派——抽象,这也是表现主义的创作过程。表现出创作的直接性和即兴性,并将其发展到了极端状态。马慧韦尔把这一流派的产生说成是“出自体验感觉的需要——想体验那种集中的、急切的、直接的、细致的、统一的、温暖的、生动的,有韵律的感觉”。我国传统绘画表现内在情感所借用的媒介物虽不是纯抽象,但在具象中也是包含着意象的。
中国传统绘画至明代以后,即兴而作的文人画大至为具象加意象,即里面固然有抽象的成分。笔者认为,就看王春林老师和学生张玺淏在尝试创作指画的实践中,同样会得到这种体验和切身感受。中国传统国画大发展起来的历史阶段,当然指画也可谓是其中之一。 指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流派,其始创于的时代源远流长,值得继续探索。所谓指画,即在作画过程中不借助于其他间接工具。清初,早期《历代名画记》载:唐朝的张璪作画曾用秃笔做工具,后来干脆不用如笔之类,而直接用自己的手来作画,就自身的体温或以手摸绢素。宋,元、明,没有以此专长的画家。真正这样用手指作画,会使作画者的心理、生理产生共鸣,产生用笔所达不到绝妙效果。在古代,立指画地位并有指画作品传世的,首推高其佩。清代作画所不能达到的特殊反应,它将最大程度上激发起指画曾一度盛行,但未有出其右者。近代的潘天寿先生在指画方面颇有造诣,留下的佳作良多。
笔者认为,指画作画者的内心冲动,使情感起伏,力度变化得到直接的动力,从而促使他们继承、发扬了传统指画,充分运用了指画语言的特色。由此,指画表现情感的直接性又决定了它第二个特 开创了一种深邃博大、雄健拙朴的艺术风格,并将即兴性发挥到极致。所以,作指画一般都具有即兴倾向,天长日久,临池不辍,经过“五日一石,十日一水”的精工细描,对作画的过程更是不厌其烦,乐不可支。画家们将水墨通过手指、手掌洒泼在纸上,纸一般以半生半熟(也有喜欢生宣或熟宣)为要,随着点、线、面的铺开,诱发出意象,接着随意生发,因势利导,促使画面形象逐步完善起来,这样情绪波动的节奏,韵律,通过笔墨所构成的形象被清晰地记录了下来。我国的宣纸又是记录反映这种虚灵,细腻的微妙情感最为理想的材料,为中国传统国画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时至今天, 我们说指画比其他画种更适宜于即兴创作。由于指画具有上述的诸特点,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整个身心全都投入到创作过程中去,才能真正出精品,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来。 当然,我们这里强调指画的即兴特点,并非不要基本的造型功夫。作指画在构图及形象处理上同样要做到“胸有成竹”,关键是将手指画出点与线的偶然性,画出的稚拙效果与画中的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下面,请大家欣赏王春林、张玺淏的部分指画作品——
2022年7月11日午后晴于青岛格里居
从王春林、张玺淏指画创作谈起:青岛李岩撰文摄影
人气:117124 回复:0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枚
还没人打赏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猜你喜欢
全部回复
回复此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