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我的学生时代,尤其重要的小学、初中时代,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啊——
拾马粪——学校要求的,每人要上交马粪,支援农业!于是就利用休息的时候,到周边有马车、驴车经过的地方去拾马粪了。至今耿耿于怀的是,有一次,我看到了一行马粪,于是兴奋地叫远处的同班女同学一起来拾,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女同学的姐姐还跟着,这个姐姐竟然拿着小铲子一路铲过去,意思当然是这些她铲了的,都是她的了!当场把我气晕——这个女同学名字想不起来了!
拾麦穗——全校师生,浩浩荡荡,步行,翻过一座小山,来到一个村庄,然后同学们去麦地里拾麦穗了。拾了多少记不得了,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中午的菜——人家村里的炊事员,提着一个水桶,桶里是白菜炖肉——白花花的大肥肉!
清明出游——全校师生齐出动,坐着小火车,跨区去祭扫,然后在外面吃饭。至今有印象的是,带着煮鸡蛋,咸菜,好像还有馒头什么的。
足球对抗赛——厂里的大货车拉着,一车斗的学生加老师,风尘仆仆的去博山某学校,找人家踢比赛!
篮球联赛——冶金系统子弟学校篮球联赛,至今记忆犹新的两件事儿——1.某次女篮比赛,我们的体育老师中途换下一名队员,然后赛后队员们纷纷议论——是教练换人导致比赛输了了!2.体育老师让女队员吃什么药,以避开什么事情——现在知道了,应该是避孕药吧,好让女学生在比赛期避开生理期。
看足球联赛——利用体育课时间,体育老师带着我们,步行,去看足球联赛——当时是华东地区足球联赛,我们厂附近特大企业的职工体育场符合当时的比赛要求,作为比赛场地了。厂际联欢会——什么节日之前,厂际之间学校互动,各自带着自己的队伍到对方厂的工人俱乐部去举行文艺汇演,很是热闹的!
音体美开齐——
音乐老师、美术老师、体育老师,虽然大多是工农兵学员老师,还有专业军人老师,但是都是认认真真上课啊!我是美术小组的,照着拿破仑那匹坐骑画的骏马图,还参加了厂里的美术展。现在我拿过简谱就能唱起来,这些都是当年的素质教育的成果啊。
老师都用普通话,发音还都比较准,所以我的普通话成绩都是90分以上。
还有,学校图书馆,定时开放借阅,大家踊跃借书看书啊。
真不知道那个时候我怎么那么多时间,好几个版本的少年报,这个花那个花的,各种报刊订了好多。而且因为自己有零花钱,所以体育周报、足球报、武林、搏击、柔道、舰船知识、航空知识、霹雳舞等等乱七八糟的书、刊,不知道买了多少——这就是博览群书啊!
夏令营,真的是夏令营啊,厂里组织的,孩子们夏令营,泰山,坐着小火车(淄博到泰安的专线),穿隧道翻大山的,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泰山底下买的一块儿酱牛肉,爬山回来回到旅馆,一闻——酸了!
当年淄博的厂矿企业是很兴盛的,各成系统,一个厂几乎就是一个小城镇,工人俱乐部好多都是几千人大礼堂,足球场、篮球场可以当省级正式比赛场地,从托儿所到小学、初中、高中、技校一条龙,有钱好办事儿,自然素质教育就成气候了。而且连带着周边的村子都是比较富裕的,这就是“无工不富、有工则富”吧。
顺便说说青岛,现在的青岛工资水平低,我认为,和把橡胶厂、棉纺厂都搞掉了有巨大的关系,市区的企业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啊,人心都不稳了!
淄博的那些企业,我小时候记得的那些厂子,竟然现在依然存在着,虽然工人们工资不是很显赫,但是厂里职工宿舍始终在分着,这就是稳定了——有个活儿干着,有个工资开着,有个房子等着,还愁什么呢?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把企业搞好,小康自然有盼头了啊——不用拆迁搞房地产!
淄博的制造业始终存在着,青岛呢?市区当年的那些大国营、小集体们都没有了,就这个形势,当年“上青天”的辉煌还能恢复吗?
小时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啊!
人气:65486 回复:1
打赏TA共获得: 金币:0枚
还没人打赏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猜你喜欢
全部回复
有道理
2020-10-03 17:12:32
来自
青岛新闻客户端

回复此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