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龙
文苑天地
2016年03月28日 13:38
听全文
江宁路位于大鲍岛村,后属鲍岛区,今属市南区,以原江南省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命名。有的青岛人不知道青岛有条江宁路,但提起这条路的另一个名称——劈柴院,可谓是名满岛城,劈柴院就是江宁路。江宁路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历史上属于大鲍岛村,每月一、六逢集,劈柴市在村西,青岛市建置之初,劈柴市没取消。江宁路建起之后,劈柴市位于江宁路10号,人们管这个大院叫劈柴院。后来江宁路10号成为艺人撂地的地方,人们还是称这个大院为劈柴院。后来,江宁路成为‘步行街’,此时整条江宁路称为劈柴院。劈柴院是民间的俗称,江宁路则是官方的命名。江宁路呈‘人’字形,北端位于北京路,西端位于河北路,东端位于中山路,各有一条进出口。东端中山路路口搭了一个吊铺,使入口高仅2米多,吊铺上高仅1.8米,勉强能站起一个人,竟是一家酒馆,生意很好。入口街道的一半间起了一家烟酒糖茶店和一家钟表修理店。江宁路主街上主要有李家饺子楼、元惠堂、杏乐春、增盛楼、义盛楼、天兴楼、异美斋、协聚楼等饭店。正街的两侧主要是摊贩,以水果店、食品店为主。北街主要是卖熟食的,如德州扒鸡,福山烧鸡、南肚、酱肉,门洞内有潍县朝天锅饭馆,两侧大多是酒馆。西街有几家前店后厂的糖果店,还有卖瓜子、花生的,有卖豆腐脑的小吃摊。江宁路4号院内原有书店、文具店、百货店,也有摊贩。江宁路8、10号大院是最热闹的地方,当年劈柴院的娱乐项目分戏院、‘茶社’、露天。有一家戏院,是青岛第二家中国人戏院,后来改为大光明电影院,却只能容100多个座位,以后成为演出地方戏的戏院,解放后是三好魔术团。这里还有永安、共乐、群艳等几家茶社。当年青岛的‘茶社’是曲艺场。另外,有露天撂地的艺人,摆上摆上几条或十几条长板凳,每演完一段,向坐在板凳上的要钱,站着看的可交也可不交。一些后来著名的艺人开始时都在劈柴院撂地演出。马三立,原名马桂福,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时年十八岁来到青岛闯荡江湖,与搭档刘宝瑞在此撂地,演出相声《大上寿》、《对对子》等段子,很受欢迎。后来成为著名表演艺术家、相声泰斗。1984年马三立来青岛参加会议,专程来到劈柴院旧地重游。山东琴书演员商业兴与关云霞结婚后来到青岛在劈柴院演出,解放后参加全国曲艺会演,1959年重回青岛,任青岛市曲艺团副团长。西河大鼓演员刘泰清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在江宁路10号开了泰清茶社,他的西河大鼓自创一派,其表演字正腔圆。解放后获山东省一等奖,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
刘泰清的妻子是木板大鼓演员,演唱的节目于20世纪80年代整理出版。长女刘爱琴是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次女刘书琴为西河大鼓演员,三女刘惠琴是中国广播说唱团主要演员,学过西河大鼓、山东琴书,又向曲艺家白风鸣学河南坠子,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举办个人表演会,她一个人演出河南坠子,山东琴书,又演唱民歌、西洋美声歌曲,风靡京城。二弟刘泰喜是木板大鼓演员,三弟刘泰盛和儿子刘吉祥、长女刘立琴均是伴奏。刘泰清一家在劈柴院可谓是曲艺世家。
劈柴院艺人中还有评书艺人葛兆洪、王宝亨等人。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葛兆洪在电台连续播讲《三侠剑》,收听率最高的节目,也是我国第一位在电台播出长篇曲艺的演员。 还有还有著名山东琴书演员高金凤、李金山,戏法演员王傻子、太平歌词演员‘大鼻子’等艺人都曾在这里表演。
解放后,艺人及摊贩都组织了起来,离开了劈柴院,只余下了元惠堂等几家饭店,这里逐渐成了居民区。新时期以来,江宁路西段新开了十几家饭店经营海鲜及炉包、馄饨、甜沫等风味小吃,被称为小吃一条街。 2007年12月6日随着中山路商圈改造工程的启动,政府决定出资4300万元修复江宁路。后来修复竣工开街后,在江宁会馆的紫金阁剧场内,著名表演艺术家、相声泰斗马三立之子——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志明先生在此说相声。马先生的精彩表演引来阵阵鼓掌、喝彩声。在离舞台不远处,一处旋转楼梯拐角处就写着‘马三立说相声’的字样。(本文写于农历辛卯年八月初七,公元 2011年09月04日)
城市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