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档案

帖子128632

进入论坛

堂邑路电话老局

大宋阅兵

楼主05-24 09:24


1752873369
1920年代青岛堂邑路市场三路拐角处的邮便局
照片
地处大窑沟堂邑路邮电(便)局早照片不少见而院内机房楼的照片鲜见。2024年五一,中山路派出所旧址《百年中山路》老照片。楼梯口处大幅日占时期大鲍岛、新街的航拍照片引人注目。老照片中清晰的看到百年前电话局机房楼的,真是意外的收获。1970年参加工作便在堂邑路电话局有近20年的经历在此度过,情有独钟。
机房楼,位于堂邑路邮电局院内,与早年的朝鲜银行(堂邑路5号,1940年代初日伪时期华北电报、电话局购得)相对,北邻市场二路,是与日本邮便局大楼同期
机房楼为砖木石混合结构的二层建筑,底部是常见的蘑菇石基础,东西向建宽约8米,南北长约20米。楼立面采用对称造型,拱形门与东面的院子相通,廊道是铺有带图案的水磨石地面。长方形窗户的外框为石条砌成屋顶为红瓦坡面,建有德式老虎窗。机房楼东面邻旅顺路建有二层附楼,楼之间是约四米宽的院子。附楼南接邮便局旅顺路上的楼舍,北向旅顺路至市场二路,或许是早年可出入电话局的通道和围栏。机房楼自1919年间落成,至1988年拆除,经历了近70年的风雨洗礼,见证了青岛的世事沧桑
记得刚入局时,曾说过的故事青岛开埠,中山路是从海上腾飞上岸的一条巨龙,大窑沟是龙,栈桥是龙尾德国人在大窑沟开办窑厂,开始了城市的起步。1914年11月,日本趁德国卷入一战之机,攻占了青岛日占后基本延续了德时的规划选址邮便大楼和电话局在大窑沟恰是龙头的眼睛和耳朵的位置。“千里眼、顺风耳”建在繁华中山路北头的大窑沟有着特殊意义,也成为青岛的一个具有特色的地标符号

1752873369
胶澳商埠电话局(堂邑路电话老局机房楼1919-1988)
史记
1898年德军队便在青岛设军用电话站1899年6月设公众市内电话局磁石式)。1914年青岛德国电话局交换机容量为300门,胶澳总督府内用交换机容量为150门。同年11月日军侵占青岛后将部分公众电话拆除装于炮台军用。
日占后,当局为了满足日本侨民的需求,1915年2月市内电话恢复通话1916年将单列式交换机换成3台直列复式交换机,总容量为900门。1919年底,建在大窑沟日侨商业“新町”(新市区)堂邑路邮便局启用,1920年6月电话局开通,交换机改用共电式总容量2200门青岛市内电话址新建机房
1922年12月中国收回青岛北洋政府以32万元的赎金接管了青岛日本邮便局电话局全部机线设备,设胶澳商埠电话局。并在19261928年间,5次充交换设备1929年,青岛市内电话有共电式2700门,磁石式110门。
  交换机容量的逐年展,话务员司机生)增至100余人但繁忙时接线迟滞的情况时发生欧美人多直接通话,话务员因语言不通造成接线迟延。
1929年胶澳商埠电话局向日本电气株式会社订购史端桥步进式自动机3000门。机房楼进行改扩建,打通机房东北侧部分墙体,在市场二路至旅顺路口处加盖新机房,安装自动交换机。当初I型机房楼,扩建成L型。
合同签订不久,南京国民政府接管了胶澳商埠。5月,电话局移归国民政府交通部,改称青岛电话局。同年秋自动机装设工程竣工,于1930年1月1日正式开通,是山东境内第一个自动电话局。
自动机开通后,通话质量大幅申请装机用户大增。1930年10月1935年又连续3次扩容1937年青岛电话局自动交换机容量为4800门。 
1938年1月,日第二次侵占青岛,夺占电报和电话局,合并青岛电报电话总局。8月划归北平华北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称“华北电电”青岛电报电话总局。期间,日商大量涌入,要求装电话者多,加日军政机关电话需求,193810月1939年5月又两次扩容增装自动机1200门。1940年华阳路市话北分局开通前,自动交换机容量为6000门。
19407月华阳路市话北分局日本冲电气步进制自动机2000门开通。青岛市内电话号码由四位改为五位制。堂邑路为二分局华阳路为三分局。堂邑路二分局仍称青岛电话局总局
北分局开通时,堂邑路总局也增400门随后在1941年2月再次400门两次扩容后总局的交换机容量为6800门全市自动机总容量8800门。
1943年“华北电电”规划在安徽路兴建市话南分局,拟装自动机800门,机房盖成后,机械设备在海运途中被炸沉而未能实现。南分局已完成的出局线路,便一直作总局的交接局使用。

1752873369
支撑青岛通信50多年的史端桥自动电话交换设备
经历
我入局时,正处文革期间,邮电分营。当时称作青岛电信局二站。设备容量是5000门
1949年青岛解放市市内电话容量是9060门堂邑路二分局占总容量的四分之三解放后,随城市规划和一些不利于国计民生的行业被取缔,私人住宅用户的大幅减少,二分局的电话用户大幅度下降。台东、四方、沧口一带工商业迅速发展1954、1958和1959年先后三次从二分局拆走共1600门交换机扩充三分局、四分局(沧口局)和新建的楼山后41支局虽经历了1950年代内电布局大调整二分局依然青岛容量最大用户最多的电话服务区域北在泰山路、登州路与三分局搭界,向东一直到东海路海带胶厂,现在的音乐广场一带。
进出堂邑路院的大门设在市场二路。门西侧是门卫室,东侧连接机房楼,楼旁设一小门,方便大门关闭时人员进出。入小门是高出地面的地下电力室的通风窗。再行几步便是镶嵌着圆弧遮雨檐的机房楼主门。几级台阶进入大门,北侧是障碍台,南侧是通往机房的楼梯。自我入局,机房楼的主门很少见开过。
障碍台,即用户熟悉的“02”后改为“112”的电话报修台,内部称测量台。障碍台内配线架通过跳线将机房电话码号与外部线路连接,是电话局与用户的交接中心。四台日本樱花木测量坐席,对外负责受理电话故障报修,对内根据报修内容,确定机、线障碍和类别,派修和配合障碍修复及日常维修质量调测的调度指挥。如果说交换机房是电话局的心脏,障碍台就是电话系统的大脑。
对门内的楼梯早已不用作进出机房。1930年代扩建的机房与附楼连通,出入就改由附楼内的楼梯上下。1970年代,傍机房楼盖了锅炉房等平房,便从楼南侧经锅炉房顶平台进出机房。在楼梯下方,一间10几平米的房间一段时间是我同会计的办公室。向下便是配电室和蓄电池室,一台用作换气通风的华生牌老式台扇,自通电后便未停歇,一直旋转了几十年。
机房历来是管理重地。过去的年代,通信手段单一,电话局就是城市的神经系统。在此劳作的老师傅一辈子对机房都怀有敬畏感。能进入电信系统和机房工作的人员必须要出身好,政治可靠,许多老同志都是部队转退的老革命。机房的窗户常年都用厚厚的黑红布帘遮挡着,据说是为了安全和防空的需要。除当班人员,外人包括不当班的工作人员都不能进入机房,这是制度纪律,也是从事通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责任。
我所在的线路班,在机房后盖部分的楼下。对于前后所盖的楼体从来没感觉有什么异样和不和谐,始终就是一体。市场二路与旅顺路拐角采用半弧型,楼下层有进出门,正对十字路口。门上方突出一阳台,高出的女儿墙面固定着一根旗杆,已很难知晓旗杆上曾挂过几个时期的旗帜。
入门内,一块不大的过庭,房间面积大约在40-50平米,房中央有一圆形立柱,是为增加楼上机房的承载。从门脸和房内设计,像是早先的营业厅。立柱的南向开有一门,对着曾经的院子。由于后期建了平房,院子已变成了1米多宽的胡同,贴墙还停放着线务人员的出行工具各式样的自行车。即便这样,小同事们还会骑着自己的自行车,从仅容一人能通过的窄道,磕磕碰碰的骑到各房间门口。
室内西北角可进入老机房楼下的电缆充气机室和地下电缆终端室。进到地下终端室,10几根碗口粗的铅皮电缆一字型整齐竖立,电缆上端直通障碍台的配线架。电缆包封两端图有标线,红漆的阿拉伯数码标注着电缆的编号。老师傅说:这是当年日本人在建共电式电话局时出局电缆。每条电缆400对出局后各分接8条50对小电缆通过地下管道,从堂邑路沿中山路至湖南路口沿馆陶路经吴淞路、德平路至辽宁路、博兴路口然后架空通往各个配线区域自建局至此终端电缆和焊接的包封,都从未打开过。看到这一尘不染终端电缆和依然存有银亮色的包封,着实让人感觉震撼。过去的几十年,历经了多个时期,经一代代线路维护工人的用心的呵护,才保证了这些设备的完好和畅通。

1752873369
程控电话机房
尾声 
1976年在服兵役三年后,我要求回到了堂邑路电话局。这时,正是文革后期的新老更替和“青黄不接”时期。文革十年,入职的新人不足,原有师傅年纪渐大,个别身体不佳、长休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包区、包机处处缺员。线路和用户设备极度老化,缺少备料和配件,障碍多、维护不及时,障碍历时居高不下的特殊时期。
八年的查修工作,直接与用户接触和服务中,我深深感触到当时的通信窘态,装电话难,打电话难,打长途电话更难的尴尬局面和社会对电话未来的企盼。感受到改革开放初期,落后通信方式和通信能力,对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影响制约社会对通信的急切需求。记得当上世纪70年末80年代初期,我市开建水清沟、广西路和湛山市话局的同时,堂邑路、华阳路等老从上海、福州等地拆回报废机器维修后增缓解装机难的状况。参与装机活动中我见证和体验到用户特别是一些商贸用户对电话装机的渴求和装机后的喜悦。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在各级政府、地方企业和社会的持下,我也见证了电话人的高涨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参与了扭转通信落后局面的过程。
彻底更新堂邑路电话局陈旧设备,1986年12月青岛邮电局与日本住友株式会社签订购买日本NEC公司程控1.5万门设备合同。包括1.5万门程控交换机23.5公里光缆6端光端机和500部按钮式电话机。1988年1月经过近4年的施工,新机房楼在原朝鲜银行旧址处落成,开始设备安装,并在5月17日割接开通,原有的5400门旧机器下电停用。运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史端桥自动完成了历史使命历经70年风雨的老机房楼画上了句号。
1980年代后期,在以通信能力翻三番保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下,青岛通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7年华阳路、广西路等程控局开通,山东路长途通信枢纽楼堂邑路程控新局开通在即通信能力的大发展也标志着通信大楼不断的增多,大容量、高科技机房大量增加,安保任务加重。1988春天,在基本完成了新局开办工作后,我奉调离开了堂邑路电话局。
5月17日夜,当我和多位曾经在堂邑路局工作过的领导、一起在老设备前告别合影时,我想起很多:曾经一枝独秀的电话总局和通信匮乏落后的时代已经过去,通信已步入现代化的春天。之前,我们曾策划老70年的庆典庆贺新局开通的时,难免也留下了遗憾。1930年自动机开通,近60年的时光里,在备件,无替代材料的情况下,机务人员精心维护,让陈旧的机械保持了高质运转,在用寿命设计年限的若干倍。不是改革开放建新局,即将就寝的机器再运10-20年是无问题的1984年日本专家团来局考察,对运行50多年还保持良好性能的陈旧机器感到非常惊叹
建新局的4年,是我到分局办公室工作的4年,也是分局最繁忙、最艰难的4年大干快上、拨乱反正、挖潜创新,全员同心,在能及的情况下努力缓解社会装机需求,既全力保证老局的正常运转、又在为新局开通做好准备.....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查修员的时候,用户问的最多的是个人(庭)什么时候能装上电话什么时候电话中能看到人在通信尚不发达的时期,这是广大民众对电话的美好憧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短短的三十年里,我国电话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话不仅走入百姓家中,连上学的娃娃和7、80岁的人也都用上了移动)电话,视频是普通不过事情
新型业务的出现和替代,市内(固定)电话在经历了快速而短暂的辉煌后,已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堂邑路这个用户最多、容量最大,在城市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印记的电话总局已成为过去。1988年开通的堂邑路机房楼,今天部分已外租成了商品销售门店,电话局不再有昔日的熙攘和红火。在感叹社会的大变革、大进步的同时,追忆消失的往事,也是为明天记录下一段真实的故事。



1752873369
今时的堂邑路电话局

城市档案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部回复(1条)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扫码下载青岛新闻客户端

爆料100%有奖 奖金最高万元

我说两句

打开青岛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