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td] 把与把不一样——新差错6(五下《景阳冈》) 
 说明     本课沿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新差错,指本学期才发现而非之前没有的疑似差错——或许并非差错。 
 教材     2019学年五年级下册《景阳冈》,第22页起(“把”字后的序数为笔者所加): 
     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①梢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②酒来吃。” 浅析     同为“把”字,不同含义,但没注释——教材似缺失应有的解惑的职责。 
     一、一字多义     《景阳冈》全文出现“把”字共21处。有“将”义,有“拿、用”义。前者15处,后者6处。     (一)先说前者15处。     1.上例“把①梢棒倚了”之“把”,介词,表对“梢棒”作处置,“将”的意思,即“将梢棒倚了”——倚梢棒。     2.前者15处的两处,“把”与“将”两者互换而意思不变——可证在某些语境下之“将”义同“把”义: 
     ……(武松)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梢棒绾在肋下,……     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 
     (二)再说后者6处。     1.上例“快把②酒来吃”之“把”,动词,“拿”的意思,即“快拿酒来吃”——不可“快将酒来吃”。     2.后者6处的一处,“用”之义: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二、教学刚需     这21处“把”字,哪是“将”义,哪是“拿、用”义,教材不注释,大多学生分不清。此其一。     若注释并例举,且让学生对照分析,则学习效果较好且学生有一定的研究兴趣:趁势把它变成教学抓手。即使不让学生试着分辨,也应通过注释使学生知道“把”之同形异义。此其二。 
 附:     余下16处“把”字——可让学生分辨哪是“将”,哪是“拿、用”。 
     1.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前面,随即再筛一碗酒。(22页)     2.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来吃。” (23页)     3.……却把大虫吓我?(24页)     4.……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25页)     5.……把那梢棒倚在一边,……(25页)     6.……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25页)     7、8.……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25页)     9.……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25页)     10.……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26页)     11.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前面(26页)     12、13、14.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26页)     15.……半晌儿把大虫打做一堆,……(26页)     16.……把棒橛又打了一回。(26页) [/td][/t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