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篇》。就是要求人们通过主观努力、客观借力,不断地内修外补、内求外助,着力做到“眼、耳、嘴、手”四净。说得更透彻些,“四净”其实就是净根,一个人的根脉净了,心灵就清洁了,心灵清洁了,做事就有了道德底线,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做人必定会受到人们的认可、尊敬、爱戴和助力,这是善者善为的必然结果。
非礼勿视就是眼净。修身养性的第一要务,我想就是要将自己的观察力淬炼得具有“离朱之眼”。黄帝时有一个人叫离娄(离朱)的人,他有一双能在百步以外看清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因此人们就将离朱之明,形容为目光敏锐,能洞察秋毫。(《孟子·离娄上》)艺术源于生活,夸张必有依据,神话要合逻辑。我愚想,只要用心修炼、真心修为,我等普通人,拥有离朱之眼也非难事。那就是跳出本我庸常,移位客观立场,站到高屋建瓴,善于观察细节,淬火打磨看到,力求发现微疵,及时揭露骗局,继而将初始看到,提升到终极洞见,让所见并非皆真实成为思维习惯,像万世师表孔子那样,于否定之否定中,使自己所见更接近真实。尤其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下,面对抖音等自媒体博主们,为了流量背后的个人利益最大化,总是使出浑身解数,创造编造臆造各类“人咬狗”之类的能够博人眼球的信息,我们更要洞察真情、洞见真伪、洞明真相,唯此才能达到眼净。如若所见皆信以为真,就是眼睛不净的非礼之视。
非礼勿听就是耳净。要有师旷之耳(春秋时期晋国盲人乐师),静心凝神地修炼超凡的听觉能力。常言道“听话听音,锣鼓听声”。听人说话,要善于聆听他的弦外之音,明白话里的真正意思,就像听锣鼓一样,要听出它的节奏和音响。由此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这是会听的第一层级。另外,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但要善于借耳广听,还要净耳选听。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的耳中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且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垃圾信息,此时,我们必须借助辩证逻辑、科学思维和生活常识,对各类信息,尤其是不怀好意胡编滥造的信息,进行严肃认真地辨别甄别,决不能不加思考和分析,就盲听轻信。尤其还要注重洗耳恭听不同意见。通过净耳,去伪存真,还原本真,维护公信。
非礼勿言就是嘴净。孔子始终要求学生,违反礼教礼道的话不说,因为他无比清楚,在与人相处和交往时,做错一件事往往能够得到对方的原谅,而说错一句话尤其伤人的话,恰恰会被对方嗔怨和记恨,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和软肋。“恶语伤人六月寒”是也。由此可见,孔子具有管中窥豹、观近瞻远的大格局与超智慧。纵观古今中外,博览国事家情,引起纠纷、激化矛盾的根源,多与当事人语言表达存在瑕疵有关,乌鸦嘴令人反感,老婆嘴让人讨厌,是非嘴遭人唾弃。“话多伤人”如同“食多伤身”一样,具有强大的软杀伤力。“来说是非事,必是是非人”,不可花言巧语,拨弄是非,毒舌伤人也伤己。切记切记“非礼勿言”,做流言蜚语的终结者,确保嘴净。
非礼勿动就是手净。“非礼勿动”出自《论语·颜渊》,意为不符合礼制规范的事情不要去做,是孔子提出的修身准则之一。强调对不符合礼制的事物应主动规避,在行动上严格遵守礼的约束,凡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均不可为。俗话说得好“拿人家的手短”。“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官员没爱好”。对于没权没势的我等小民,千万别伸手收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更不可用第三只手暗中窃取公私财物。尤其不要抱侥幸心理,觉得人不知、鬼不觉,多占些、多拿点、多贪点没关系。岂不知,有再一,就有再二、再三,而再三累加,必然被抓。万万不要被自己的一时贪念带偏入邪,将好好的一个人,变成坏坏的一只鬼。再就是要刻骨铭记“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的警示,禁不住诱惑伸手贪图小便宜,没有一个不是上当受骗的倒霉蛋。非礼勿动,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