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论坛

帖子18682260

进入论坛

小学生书包10斤重 家长呼吁减轻孩子书包重量

社区编辑

楼主2023-12-11 13:56

  
  
1760393436
  你有没有称过孩子的书包有多重?近日,广州一小学发布书包“瘦身”倡议,建议严格控制孩子书包的总重量,把书包重量控制在学生体重的10%以下。这项倡议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760393436
  学校发出的倡议书截图
  我市小学生的书包有多重?
  一位青岛妈妈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家孩子书包的重量,这位妈妈说,“孩子才56斤重,书包就有10几斤,担心沉重的书包会对孩子的脊椎产生影响,让孩子长不高。”
  那么,书包多重才算合适?国家卫健委2018年5月发布了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中小学生书包卫生要求》。其中指出,学生的书包本身加上书包里的物品,总重量不能超过孩子体重的10%。
  在青青岛社区发起的《你家孩子书包有多重?》的调查中,有98名网友参与了投票。投票结果显示,孩子书包在8公斤以上的占比最高,达到了67.3%,4-8公斤的占比为26.5%,2.5公斤以内的占比为0%。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的书包已经超重了。
  
1760393436
  原因
  为小学生书包“减负”已经喊了多年,为何孩子的书包依然如此沉重?家长们都有不同的发声:大部分的反馈就是书多,教辅资料多,每科都有不同的作业,几门功课加起来就是厚厚一大堆,想为书包减重,得从学业减负上做工作;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学校储物空间有限,为了教室整洁不允许学生将书本和物品留在校内,学生每天只能背着重重的书包,上学放学。
  
1760393436
  图片来源网络
  学生书包重,家长有话说
  理解派:
  网友@禹呈:小学的课程是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主学科4本书,再加上练习册和习题本,10来斤不算重了,难道真的要把孩子养成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吗?
  网友@手机用户11187161:学会让孩子分类,语数英三个袋子分类装,其他的根据课程表上啥课带啥书,养成习惯应该能好一些。
  减重派:
  网友@我是五笔字型:一些学校随意调课教育局不管,发的作业本太多,分为ABC本,语文三本练习本加一本四线方格本,英语三本练习本,这些要天天带,任课老师随时用。
  @行稳致远:今天称了一下五年级和二年级的书包,分别是5.8kg和4.7kg,为什么不允许孩子把书放在学校?
  针对小学生书包超重问题,记者联系了青岛市教育局,但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参考
  早在2007年,成都青羊区教育局就出台了“书包限重令”,规定小学、初中学生的书包重量应在学生体重的10%以内。
  近日,为了解决学生背负过重的书包问题,江苏的多所学校开始推行“无书包”政策。学生放学时,不再需要背着沉重的书包回家。
  深圳市福田区下沙小学为全校每名学生发放了一个“轻松袋”,学生上学放学只需拎着“轻松袋”,携带少量书册及物品,其他教材或学习资料统一放在学校保管。
  青岛超银小学建议学生每周自主确定一天“环保袋日”,这一天上放学不背书包,使用“环保袋”代替“大书包”,用环保袋装好当天必备的学习用具。字典类工具书、彩笔、口风琴、各种球类等不需要每天携带,可放入各自的小橱柜中。
  总结
  小学生书包重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想要实实在在地减轻孩子肩膀上的负担,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些城市和学校的新探索或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都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参考学习。
青岛论坛
本文仅代表网民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如发现文章内容有违法、失实、侵权之处,请权利人及时与我们站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立即做出处理。本站帖文版权归青岛新闻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部回复(43条)

问题的背后都是资本,比如教辅书的买卖,学校教育局大批量进书,会按照零售价进货吗?利益链不打掉,问题很难解决

老师只要同意书放学校就不用这样成天都背着
或者老师也别成天换课,哪个公司允许员工成天请假,换工作岗位的

如果学校完全按照课程表上课也可以,每天按照课程表拿书,但是时不时临时调课,那只能全部带着,学校应该单独给每位学生配置柜子,给学生放书,自己可以配上锁,以防丢失。

一直在减的路上

青岛超银学校的办法挺好的!

学生的书包重量怎么样才能减轻?责任在学校!

确实太重了,影响孩子骨骼发育健康,减重一下吧

我觉得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把不需要复习、预习的书放在教室书桌里,只带当天回家要用的书。只是现在有托管,别的班学生有可能动本班学生的书,学校应该同意把书放书桌。

wxwap123456: 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不允许桌洞放东西是原罪,跟作业多少,书本多少没有关系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扫码下载青岛新闻客户端

爆料100%有奖 奖金最高万元

我说两句

打开青岛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