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心可逸,形不可不劳,道可乐,身不可不忧,形不劳则怠惰,易弊。身不忧则荒淫,不立。故逸生于劳,而尝休。乐生于忧,而无厌。是逸乐也,忧劳其可忘乎?(宋·李邦献《省心杂言》)
【大意】
心灵可以追求安逸,但身体不可以不劳作。合乎道义的追求可以使人快乐,但身心却不可以不具备忧患意识。形体不劳动就会养成懈怠、懒惰的习惯,容易对身体有害。身心没有忧患意识就会纵情享乐,自然难以立足。所以安逸建立在勤劳的基础上,就会长久吉庆;快乐建筑在忧思的基础上,就会永无限止。要想追求长久的安逸快乐,绝不可以忘记忧劳啊!
【延展】
秃尾鼠生活在澳大利亚,喜欢在阴暗的树林中生活,因为尾巴没有毛而得名。秃尾鼠并不像其它鼠类那样灵活,看上去行动有些迟缓,它们最大的特点是懒,平时大都呆在洞穴里,有许多就死在自己的洞穴里。
秃尾鼠的死因很容易猜测,因为懒惰,一般认为它们肯定是饿死的。照这个逻辑来推理,秃尾鼠饿死时应该是皮包骨头,可让人想不到的是,秃尾鼠死在洞穴里时,身体很胖,油光发亮。
看来,它们不像是饿死的,那是怎么死的呢?经过长时间跟踪观察,这个谜终于揭开了:秃尾鼠是撑死的。
平时,秃尾鼠非常懒,饿的时候才去找食。它们生活的这一带,有一种黄纹鼠,这种鼠找来谷物后通常贮存在洞穴里。秃尾鼠发现它的洞穴后,立即会占为己有,而黄纹鼠胆子很小,洞穴被占后也无可奈何,只能另觅他处。
秃尾鼠占据新的洞穴后,便有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于是,它们就会完全呆在洞里,吃喝拉撒都不离开。因为吸收功能特别好,吃的东西都很快贮存在身体里,几天后就胖了起来,而且越来越胖。可它们当初进洞时能进来,等这里的东西吃完后,因为身体快速肥胖变大,出洞时就麻烦了,洞口再也出不去了。最终,它们只能拼命往外挤,可还是挤不出去,只能累死在洞里。
秃尾鼠因为懒惰,所以选择安逸,最终丢了性命,这个现象值得人类反思。人生在世,安逸的门总是让人向往,可是那扇门进去容易,出来却很难,甚至很有可能把命丢在里面。
易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