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宋·陈希夷《心相篇》)
【大意】
心灵是相貌的根本,审视内心就能明辨善恶;行为由内心发出,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能知道祸福。
【延展】
一位女子千千迢迢来到恩山寺诉苦:人人对她避之不及,说她相貌凶狠,让旁人畏惧又厌恶。她感到痛苦不堪,问如何能解脱?
方丈说:“很简单,先去雕刻一尊菩萨像给我。”
女子为了雕刻菩萨像,搜集了大量关于菩萨的资料与图片,泥像易碎,不好掌控,她需要耐心雕刻,时刻想着菩萨的慈悲。
不知不觉她的言行举止发生了变化,温和待人,耐心听讲。她也发现,周遭的人竟变得喜欢来串门,与她亲近。她才明白,方丈让她雕刻菩萨,就是为了让她学会菩萨的慈悲与温和。
相由心生,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块田,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无常经》有一句佛语:“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就是说一个人的相貌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内心的善恶而潜移默化地改变。
德国自然科学家康德曾经说过:“神态甚至是不由自主地与内心活动相伴相随,它是由于经常地重复逐渐成为的固定面容。”
哲学家叔本华也曾说:“秀美敏捷的外表是岁月刻画的结果,由于脸部无数次飞快地收缩舒展,便表现出性格的特征。”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讲:“由于不同的人会频繁使用不同的面部肌肉,结果会使某部分肌肉发育增强。而脸部的一些纹路正是因为肌肉力惯性地收缩,才会变得更加明显。”
居里夫人也曾说过:“你40岁还不漂亮只能责怪自己,因为你没有往生命里注入新的东西。”
易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