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译事三难:信、达、雅。(清·严复《天演论·译例言》)
【大意】
从事翻译工作有三难:准确,通顺、精美。不同的语种之间,不仅语序、句法各有不同,而且不一定有一一对应的文字、词汇。即使同一语种,古代语言与当代语言也往往存在上述问题。因此,将外文译成本国文字,或将古文译成现代文,既要做到忠实于原文,又要文字通顺,意思详尽,还要语言精美,富于文采,诚非易事。这里不仅强调了翻译工作的困难,也提出了对翻译工作的要求。
【延展】
曾经,20岁的鲁迅和16岁的周作人在南京求学,购买并阅读了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包探案》(即《福尔摩斯探案集》)等四册小说;曾经,16岁的钱钟书阅读了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两小箱《林译小说丛书》,他说是林译小说把他引进一片新天地。为什么一位不懂外文的翻译家的译品,会使三位文学大师在青少年时期如此陶醉,其魅力何在?
这位不懂外文的著名翻译家是林纾。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生于1852年,福建闽县人。他不但是我国著名古文家,也是以古文翻译外国小说的第一人,其译作有184种之多,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40余种左右。
是什么使这位古文大家与外国小说结缘?
1897年春,林纾的夫人不幸逝世,林纾哀痛极深。为使其从痛苦中走出,家人劝他到朋友魏瀚处散心。在魏瀚家中,林纾结识了留法归来的王寿昌。王寿昌,字子仁,号晓斋,生于1864年。王寿昌不但精通法语,中文造诣也很高。他从巴黎带回多部仲马父子的作品。为让林纾从丧偶的悲痛中解脱出来,王寿昌向林介绍了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并建议与林合译这部名著。林与王来到石鼓山,王手捧法文原著逐字逐句绘声绘色口译,林则铺纸于几,全神贯注地细听,一边下笔如飞,译成汉文。当然这“译”,并非是机械地记下王的口译,而是运笔写出“信、达、雅”的文言。其译笔中妙语连珠,富于情感,致使这部译品出版后洛阳纸贵。
《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的成功,成就了林译小说的良好开端。在此后近20年中,林纾与魏易、王庆骥等人通过口译、笔撰,合作翻译了大量外国小说。这其中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塞万提斯的《魔侠传》(《唐吉诃德》)等。
林译小说在20世纪初能引起巨大影响,一是使读者通过他的译品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再则是他运用“较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尽管他不懂外文,可能有误译漏译,但以他非凡的古文功底,依然传达了原作的风格。难怪精通多种外文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在50多岁后还觉得林译小说仍有吸引力,接二连三地重温了大部分林译,发现许多部林译小说都值得重读。
易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