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明·袁宏道《叙小修诗》)
【大意】
情感真挚的语言,自然能打动人心。
【延展】
有一次,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街上散步,看见一位盲人身前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沿街乞讨。”可是路人都好象没看见一样匆匆而过,很长时间,盲人手中乞讨用的破盆子里还是没有一毛钱。拜伦走上前去,在盲人的牌子上加了一句话:“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她”。一句话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心,过路人纷纷伸出援助的手。
言者有感而发,读者感同身受。在写作中,成功的语言表述能够让这两方面高度统一。
演讲或沟通也是一样,言者有感而发,“有感”是前提,“善发”是关键。
这个“感”有两重含义:一是感情的“感”,感动、感染都在此列;二是感想的“感”,感触、感慨、感悟都在此列。要让听众受感动,自己先要动感情;要让听众有感悟,自己先要悟所感。
然而,有真情实感却不善表达,也很难达到让听众“有感”的效果。表达,就是“有感而发”的“发”,这是让听众“有感”的关键。言者怎样才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像炮弹一样发射出去,直击人心、震撼心灵呢?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寥寥数语,把感染力的主要构成因素都点到了。
要“有感而发”从而创造一段精彩的讲话,以下3点尤为重要:
一是感于心,发于口。话从口出,意由心生。心里话未必都感人,但真正感人的话一定是心里话。心口不一、言不由衷的话,肯定不能感动人。
二是感于情,发于声。讲话,讲的是“话”,发的是“声”。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有感染力,但注入了真感情的声音一定有感染力。具有感染力的讲话,必定是“情动而辞发”(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这样听众才有可能“披文以入情”。
三是感于义,发于言。这个“义”,指的是“道理”,更是具有道德取向、价值取向的“道义”。古人说,“理义感人心,其究至于浃肌肤而沦骨髓,不过语言造次之间。”(宋·洪迈《大义感人》)。正因为如此,大义微言也如洪钟大吕,有振聋发聩之效。
听者感同身受,“感同”是效果,“身受”是途径。“感同”就是与讲话者产生相同的感觉、共同的感受,就是感情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振。“身受”,就是亲身经历,讲话者所讲的事情好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感同身受的实质,就是以代入感唤起受众的同理心。
易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