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想享受快乐童年,你的位置便在观众席。
很多人以为,外国的孩子小时候都是玩过来的,其实美国的父母无论是课外活动还是兴趣班,父母都尽量让孩子优秀地成长。值得一提的是,欧美的中学和大学的入学考试,除了考核专业课程,还需要评核孩子们的课外兴趣和特长。英国大部分小朋友小学,就涉及的课程广泛,不仅有英文、数学、自然和绘画,还有其他的兴趣课程。
尤其是欧美的精英家庭,都有让孩子从小学习的习惯。不能说他们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因为他们不屑,其实他们在意的是让孩子从小培养一种学习的意识,以及不一样的思考习惯。 遇到困难后,有意识地去学习,这便是一种学习的意识。孩子们在成长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要他们有学习的意识,一切困难便不再是困难了。那些没有学习意识的孩子,他们常常在困难面前却步,他们未来的人生选择,也将比人家少。让孩子学习是为了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西方哲学家柏拉图说:教育的基本原理在于,使人们在孩提时代就建立起良好的思考习惯。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们有着永久的影响,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到的知识和技能,能拓宽孩子的思维眼界,帮助他们从小学会以不同的视觉思考这个世界。那些知识和技能以外的东西,相比起知识和技能本身更重要: 孩子的坚持和韧性精神;孩子对事情的感悟;孩子观察世界的眼光,一些孩子能从舞蹈、画画中,发现不一样的世界;不同知识技能给孩子带来的能内化成为孩子的气质和灵魂的那些微妙的东西,比如从小学国际象棋的孩子,他们往往有着大局观和谨密的思维;从小画画的孩子,审美事物时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思维和眼光;从小运动的孩子,身体素质和内在状态气质也是与众不同的。

我们时常担忧孩子小小年纪学习会不会就像石头压树苗?
那些有学习习惯的孩子,也能在生活中像个小疯子那样快乐,只要让孩子享受学习的乐趣、懂得劳逸结合、掌握科学的休息方法,该学习时便认真学习,该玩耍时便全身心玩耍。所以,“赢在起跑线”的言论是错误的,我们没必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也没必要培养什么神童,神童是做给别人看的,但父母有能力的话,便要让孩子从小培养一种学习的精神,以及拥有以不一样的眼光,欣赏这个世界的能力。
对于想要从小培养孩子学习,家长就要关注帮助孩子发掘兴趣点,同时,尊重孩子的选择,善待孩子的兴趣。
发现孩子喜欢听音乐,就多带孩子看看音乐会,感受音乐之美;发现孩子喜欢打球,就多带孩子去看看比赛,给他讲球星们的故事;发现孩子喜欢画画,就多带孩子去艺术氛围浓厚的地方看看展览,讲讲那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发现孩子天马行空想像力丰富,就多准备一些书供他阅读,鼓励他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很正常,家长们不要急于将孩子的兴趣固化下来,当特长去发展,而应该好好保护孩子对所有艺术、运动最初的热情,尽量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创造可以发展多种兴趣爱好的环境,通过环境的浸染和熏陶,让兴趣的种子逐渐开花结果。
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内心会产生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会激励他不断努力,不断追求。 因此,家长们应该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当孩子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时,他的激情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阻挡,而此时,家长只需要扮演一个支持者的角色就行了。
如果不考虑孩子的意见,只是单纯地对孩子施压,逼着孩子学习特长,这样不仅会伤害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还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这就需要父母不仅对孩子高要求,对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严格要求。一个没有自控能力的父母也无法培养出一个有自控能力的孩子。言传身教永远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