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老四方发电厂海边的“洋灰坨子” 记得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青岛发电厂西侧海边,有一条未完工的南北向铁路路基,隐约的能看出从湖岛村墓地转弯处向南贴着海边修到发电厂磨电湾(发电厂水池子)入海,越往南路基越明显,在磨电湾与大海之间形成一条高于地面的大道,路基高于地面约有两三米,路基走到深水处延着路尽头处建了三个椭圆形的桥垛子,水泥混凝土材料(那时人们还称水泥为洋灰,所以叫洋灰坨子),站在桥垛子处能看到从码头大坝的五号六号码头处一长溜石堑子正对着这几个“洋灰坨子”。石堑子是用大块的石头填充,把海泊河入海口的这块海域分成两截,分明是建设者想在码头那边用石块做地基,对接北头的“洋灰坨子”,建筑一条铁路。 小时候常常去“洋灰坨子”上钓鱼,“洋灰坨子”大约有四五米高,想爬到坨子顶上很难,但坨子底部有一圈墩基,宽出垛子半拉米,正好站一个人钓鱼。退潮时能趟着水走到第二个桥墩子上,但第三个桥墩子我从未上去过,不论涨潮跌潮水流都很急。因为垛子周边海底都是石头海水清澈,常能钓到海鲋(鲈鱼)沙板(偏口)等叉样的海鱼。 听老人说过,这是德国人修建胶济铁路时准备修建的一条直通码头的铁路,也见到过有当年的地图中表述曾经在湖岛子北侧标注有个孤山车站,但这些都没有文字上的支持,可是明摆着的这条没有完成的铁路有路基,有桥墩,码头那边有对接的石堑子,究竟为什么没有建成呢?确实是个谜。但从铁路建筑的难易度来看,在海泊河入海口处建一条跨海铁路确实要比从陆地建难度大一些,成本也要高些,在已经有了陆地铁路再额外修一条跨海专用线,最后是不是决策者看到有多此一举的成分放弃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