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

【法显研究】随笔:小崂山摩崖刻石

人气:75608 回复:2打印 | 文字选择:TT

       晋太安二年(303年),看护烽燧的几位士兵,在小崂山摩崖上留下两通刻石。八年后(永嘉五年),其头目王弥率领他们攻进洛阳活捉了晋怀帝(司马昭之孙),史称“永嘉之变”。西晋朝廷,至此便名存实亡了。

        王弥,东莱人,有才干博涉书记,家世二千石。祖颀,三国时玄菟太守,平蜀时与姜维周旋。惠帝末,王弥聚徒海渚,为朝廷所败,亡入长广山为群贼。小崂山两处摩崖作品即在此时刻成。王弥恃功倨傲,被石勒谋杀。山西晋城显庆寺清碑云,该寺系法显为石勒所建。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这场竞争中,王弥身败名裂。《晋书》云:“中朝隳政,王弥肇乱。”

       永嘉之变,五胡乱华,华夏文化中心,随着衣冠南渡,也由北方转移至江南。王羲之祖坟在琅琊皋虞(青岛),他太安二年降世,也在逃难的人群中,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移民大潮,其艰险和悲惨罄竹难书。

       永嘉之变,朝廷颠覆,南北割据,揭开中国史上最黑暗的一幕。两处刻石作证,导致这场灾难的叛军主力就来自崂山脚下。

       正月初三,《法显归来》剧组主创人员开会研讨,会议现场与小崂山遥遥相对。故撰此文,以作纪念。

                                                                  东夷   2018年2月28日(戊戌正月十三)   

刻石一:“勃海朱泰武  平原羌公烈  晋太安二年岁在癸亥”三行,高50厘米,宽42厘米,字径3.5厘米。
刻石二:“高阳刘  初孙  魏世渊  晋太安二年”四行,高49厘米,宽26厘米,字径3.5厘米。



2018-02-28 21:35:28 来自青青岛社区
--
帖子已过期,不能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