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

从一副对联谈起

人气:121575 回复:0打印 | 文字选择:TT

从一副对联谈起


每到春节都会谈起春联,写对子是中国文字一大功能,这种文体大概只是使用“方块字”的才有,拼音文字可能不会有。日文中有大量汉字,又学了西方搞了自己的“拼音”,不伦不类,肯定没有写对子一说。世界也只有韩朝可能有写对子之说,否则写对子一定是中文的一项“独门绝技”。汉语里“对仗”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单独拿出来就是“对子”了。过去读书人大概没有不会的,写出来的好坏也说明了读书人水平的高低。年轻时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常欣赏一些好对子,但记住的很少,下面一副给我较深记忆,对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甚是赞叹,从笔记本抄录如下: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相传是作为学子的梁启超去拜谒身居武汉的总督张之洞,张出上联,梁对的下联。其中四水指:江、河、淮、汉;四时是春、夏、秋、冬;三教指:儒、佛、道;三才:天、地、人。张之洞摆足了自己的威严,而又不僭越;梁的对答既说明自己学子身份又表明宏大志向。这副对子可谓是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的“文学作品”,值得玩味。


人类发明学习语言是为了相互交流信息,需要准确去记录现实,清楚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情感,而不是去玩文字游戏。闲时翻看小学生语文辅导读物,所谓的“作文秘笈”都是在教你如何“形容”各种现象和情感,再联想如今把背诵古诗词当作小学生学习语文重要内容,这真是语文教学上的“错、错、错”。社会上发生的重要而易引发争论的现实是容不得“形容”,而在处理解决问题时又要竭力避免“感情用事”。在中小学语文学习中热衷于这修辞手法,不是与他们步入社会后应有的处世态度相悖吗?不是在学做巧言令色之徒吗?语文和所有知识都有关系,偏重于文学艺术无疑是错误方向。就如例举的这副对子,没有历史知识,没有阅历,如何能理解它?没有闲情逸致又何必去欣赏它?希望语文教师能认真想想,希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头脑清醒清醒,我们共同来呼唤“救救孩子”!



2021-02-15 10:37:38 来自青青岛社区
--
帖子已过期,不能回复!
返回顶部